钢企自救 非钢产业迎来发展高峰
今年,在“高产能、高成本、低价格、低效益、严环保”的严峻挑战面前,中国钢铁行业进入低盈利时代,为弥补亏损,钢铁企业纷纷发展非钢产业以自救,非钢产业一时登上发展高峰。
据2013钢铁行业非钢产业大会报道,今年上半年,我国产能在2000万吨以上的7家钢企非钢产业营收占到总收入的23%,比2012年年底的20%有所增加,部分钢企的非钢收入和实现利润已经占到总收入和总利润的50%,我国钢铁行业的非钢发展进入最好时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受经济放缓的影响,钢铁产业处于低谷,中钢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会员钢企实现销售收入17998亿元,同比增长0.94%,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67亿元。86户会员企业中亏损企业有35户,亏损面为40.7%。6月,钢铁业再度出现全行业亏损,纳入钢协统计范围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就达6.99亿元。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上半年,吨钢利润一度只有0.43元,两吨加起来赚的钱不够买一根冰棍。面对如此困境,各钢铁企业为走出冬天寻找出路。此前,“武钢养猪”曾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现在,养猪、水泥、采煤,甚至酿造葡萄酒、电子商务、互联网等都能看到钢企的身影。
“钢铁企业围绕主业,发展非钢产业,实现适度多元化,已经不是局部问题、战术问题,而是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问题、战略问题。”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在首届钢铁行业非钢产业大会上如是评价。
2012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04%,而非钢产业销售利润率平均在3.5%至6%。虽然没有达到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但已为钢铁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钢铁行业中,钢铁主业结构好、盈利能力最高的宝钢集团,2012年非钢产业对集团的利润贡献率甚至达到37%。在许多主业盈利能力不高的钢企,基本都是靠非钢补贴主业,才勉强扭亏为盈。
中钢协多种经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钢集团副总经理许家彦介绍,钢铁业十年来累计投入非钢产业资金达到700多亿元,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全行业投入非钢产业的资金高达400亿元,投资领域包括高新技术、钢结构、废气资源和二次能源利用以及房地产等产业。首钢、宝钢、武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的非钢收入已超过或接近1000亿元的水平。
钢铁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中也首次提到了“既做强钢铁主业又向钢铁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一业为主、适度发展相关多元产业转变”。
不少钢铁企业把非钢产业发展列入总体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期的2015年,宝钢规划非钢年收入达到2000亿元,首钢集团规划非钢年收入1000亿元左右,武钢规划非钢年收入1100亿元以上,占集团规划总收入的30%以上,济南钢铁集团提出“十二五”期间,非钢收入和非钢利润每年增长25%以上。今年6月3日,唐钢集团与韩国浦项签署LED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谋求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合资企业建成在国内LED市场占有率30%的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
非钢产业仍需合理规划
在非钢产业被看做钢企救命稻草时,不得不注意的是,这根稻草还并不牢靠,我国钢企的非钢产业发展还很不平衡。“从钢铁全行业来看,盈利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并不多,部分钢企非钢依托主业生存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市场竞争力仍相对薄弱。”许家彦表示。
李新创认为,缺乏规划、“散、小、弱”是钢企非钢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多数钢企的非钢产业发展定位、发展方向仍然不明朗,口号式的目标宣传多、抓单一项目多。由于缺乏规划,非钢产业间缺少关联性,难以形成合力,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和话语权,只能被动跟风,无法与其他同行竞争。甚至在有的钢企内部,同一业务有多家单位参与,出现内部竞争。“非钢产业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权宜之计、救急之策,应当对非钢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制定详尽可行的实施方案。”他说。
据介绍,在国际上,美钢联、蒂森克虏伯等世界著名钢铁集团,其非钢收入均已接近或超过钢铁主业。其中蒂森克虏伯非钢产业占比为40%至60%、新日铁占比约35%、印度塔塔占比约40%。
蒂森克虏伯集团第一、第二板块主要属于钢铁主业,第三板块专营客梯、货梯等以及全系列产品相关的服务,第四为工厂技术板块,第五是零部件技术板块,第六是船舶系统业务板块,集中发展军舰。
专家指出,这些都可以为我国钢企提供参考。
围绕主业发展相关多元产业,打造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是目前不少钢铁企业的优先选项。唐钢集团董事长于勇说,在微利的市场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和合作方式成为钢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所体现的核心问题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
李新创表示,钢企要进一步延伸钢材深加工产业链,发展以钢铁配套服务为主体的产业,积极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区特色的区位性优势产业。
张长富指出,钢企实现一业为主,适度发展相关多元产业,决不是盲目转产,既要把主业做强做精,但还要坚持把多元产业作为“事业”来干,是事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问题”、“战略问题”。
而充分利用钢铁企业现有的厂房、场地、闲置资产,利用钢铁企业特有的“实力品牌”和潜在的内部市场优势,引进有实力、有资金、有技术的商家融入非钢产业,成为盘活资源的有效方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非钢产业研究员郑新风认为,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就必须具有自己核心的竞争力,这也是企业能否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条件,同时,企业还应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并具备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剩余资产,并将这些资金充分利用才能考虑多元化经营——如果企业连主业的资金都捉襟见肘或经常陷入财务危机,多元化经营就无从谈起。
郑新风还指出,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还应认真审视自身企业的发展阶段、财务监管能力,认真选择适合的目标行业和发展模式,否则非钢产业不但不能使钢铁企业摆脱主业的困境,甚至还有可能陷入新的泥潭。
国内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应重点发展能对主业构成支持的产业、资源型产业及强协同作用的产业,有序发展与主业有一定协同作用增值客户服务的产业,酌情发展与主业有关联且能发挥主业优势的产业。
来源:中国商报
更多审计风险事件内容请关注鼎信诺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