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注册码管理 登录

文章介绍News Introduction

行业新闻 更新快报 公告提示 审计风险与财经聚焦 FAQ 社区之星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公司新闻

地方再掀投资热潮,应警惕低效益盲目投资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审计风险与财经聚焦

   浙江2012年前11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增长,近9年来增速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浙江强调“有效投资”,2013年发展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则是“扩大有效投资”。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推出今后五年的“411”行动计划,即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网络完善、统筹城乡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四大万亿”工程(1月4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去年以来,在“稳增长”调控之下,一些地方竞相扩大投资规模。天津、山西、黑龙江、江苏、重庆、贵州等十余省市陆续发布累计超过10万亿元的地方经济刺激计划。有专家表示,在适度增加投资的过程中,应警惕低效益的盲目投资。在适度增加举债的过程中,要特别防止扩大地方债倾向。


在全球经济疲软,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靠什么拉动经济?投资确实成为备受青睐的方式。客观而言,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投资不仅是一种拉动手段,并且对国家和区域发展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实际的必要性。在国内一些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的投入依然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然而,这一轮的地方投资热潮最终会起到怎样的提振效果,还需要静观后效。虽说,有了上次的“4万亿”计划,这次的7万亿计划出台,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可参照性,但现在的问题是,扩大投资成了不少地方稳增长的主要乃至惟一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稳增长无形中变成了稳GDP,一些投资计划明显与地方财力不符,靠什么来支撑和保证,稳增长会不会成为政府投资的“尚方宝剑”,会否引发严重问题?


此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国际金融论坛2012学术报告会上的主旨报告中,对目前各地竞相出炉的“保增长投资计划”表示出深深的忧虑,他说:“据不完全统计,为了保增长,各地作出的投资规划,已经达到了17万亿,这是不可持续的,问题暴露得很明显。”


每当经济遭遇下行压力,以巨额投资提振经济,似乎是绕不开的选择。今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势下,地方投资计划密集出炉似乎也在意料之中。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依然疲软,中国经济指望不上外需,而国内消费短时间内不可能有突破性增长。这时候,对地方经济而言,投资拉动这个老办法似乎仍是解决发展瓶颈的法宝。如此投资大手笔让人担忧会否演变成新一轮的投资竞赛,成为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2.0版。毕竟当年4万亿虽然遏制了经济下滑,但也相应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果,如通胀进一步加剧。


近10年来,中国已经遭遇3次大规模的产能过剩。第一次是1998年到2001年,第二次是2003年到2006年,第三次是2009年至今。前两次产能过剩我们都能成功化解,在于按照从前的经济运行逻辑,追加的投资能消化掉前面的过剩产能,而从2009年开始的产能过剩拖到今天,不但没解决,而且麻烦越来越大。


应该说,此轮地方投资热潮之所以引起格外关注,还有一个原因,即它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关注此轮地方投资热潮的资金来源构成,无疑是监督资金流向的前提。有别于中央财政,各地动辄千亿万亿的资金来源,不少都是要靠举债来筹集的。而此前一些地方积攒多年的债务危机,还未完全化解,“旧债不去,新债又来”。如果最终的经济刺激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就会加大地方债务风险。在许多国家,政府投资等重大公共事务的相关决定,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不仅时间可能拖得很长,过程也极为繁琐,政府怎么找钱、怎么花钱,不是一件轻松事。

 

来源:中国商报

更多审计风险事件内容请关注鼎信诺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