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改气”概念热度超产量,天然气大力发展现隐忧
气荒警报
“过去别人找我们做‘煤改气’,现在天然气供应跟不上,已经有很多人找我们回去做‘气改煤’了!”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的这番话虽有调侃的味道,却也折射出最近天然气市场严重的气荒现象,据悉,中石油已向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电厂发出建议,希望能将“煤改气”改造适当延后,以缓解供气紧张压力。
据安迅思咨询机构分析师王瑞琦表示,2013年天然气整体消费量预计达1650亿方,同比增加14.1%,天然气产量预计为1146亿方,同比增加9.04%,需求量远远大于产量。产能方面,2013年天然气产量增速为9.04%,2012年为5.1%。“在产能方面,2013年生产企业已经开足马力,积极确保冬季供应,但缺口依然较大。”他说。
10月12日国家发改委也表示,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各地用气需求超常规增长,今冬明春天然气供需矛盾较往年将更为突出,如遭遇持续低温等极端天气,保供形势将更加严峻。
官方一直宣称天然气供应量紧缺,“关键是日峰值缺口到底有多大,现在可以说,这个缺口很大”,天然气市场专家杨建红说。他指出,天然气供应紧张重要的并不是总供应量的不足,而是当某个时点、一地天然气需求猛增时,当地的供气能力是否能够满足突增的需求。受大气治理“国十条”影响,大量的煤改气项目上马使得多地天然气消费增长旺盛,今冬天然气供需矛盾将异常突出。管网输气、调拨能力建设情况(冗余量),储气库能力大小等是决定气荒严重程度的关键。
“煤改气”概念热度超产量
今冬造成“气荒”加剧最主要的原因是京津冀地区大规模、高强度的“煤改气”工程。
今年京津冀地区连续的雾霾天气成为大众关心的热点,治理环境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之舆论对天然气清洁性的大力宣传,使得政府与民众普遍认同天然气在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上的重要意义,“煤改气概念遭热捧。在大气治理“国十条”的推动下,京津唐地区率先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治理措施,“煤改气“进程加快。按照国务院及环保部要求,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要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到2017年前减少煤炭消耗9300万吨,年均减少约2000万吨。市场普遍预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将增加天然气消耗1500亿立方米。
天然气需求激增,但天然气的供给却没有跟上需求的脚步。2012年我国天然气总产量1080亿立方米,而去年天然气总消费量却为1485亿立方米,今年,部分地气的天然气消耗量就已超过去年的总消耗量,供给远达不到需求。并且去年1080亿立方米的数字还遭受质疑,实际产量被指小于此数字。
中国能源网分析师冉泽认为,从我国目前天然气生产与进口情况来看,煤改气带来的巨大天然气需求增量是市场无法正常满足的,气荒缺口因此拉大。
天然气未来广阔的“钱景”,吸引地方政府、投资商都来分一杯羹,“2012年和2013年在陕西、内蒙古、四川等天然气田周边地区,大大小小LNG液化产能纷纷投产。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国LNG液化厂总产能达到3401万立方米/日,同比增长33%”,王瑞琦说。
这些LNG液化厂要中石油等上游企业供应充足的资源,并不提价、不限气。这种要求已遭到中石油等拒绝。“本来预期大唐煤制气管道和新疆庆华煤制气管道都将在2013年投产,这样将能在供气量上缓解供气压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包括这两条管道在内的多个项目到现在都还未投产,中石油等也只能捡重要的环节去保供”,有知情者说。
供需的不平衡也导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天然气进口量由最初的零增至2012年423.8亿立方米。根据金银岛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仅26%,然而至2018年预计将超过60%,至2020年更将超过70%。预计到2020年,国内消费量将达到3600亿立方米;其中国内产量为2220亿立方米,进口量达到158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为71.32%。
只是,这种预测并未得到权威政府部门的认定,“天然气进口量越来越大,但中国煤层气、页岩气、煤制气都在蓬勃发展,到时对外依存度是否会这么高还不能确定”,石油行业知情者说。
然而,2012年我国页岩气产量0.5亿立方米,通过天然气管网销售页岩气1500万立方米,累计销售3000万立方米。2012年我国煤层气产量126.02亿立方米,利用量52.58亿立方米,这些非常规天然气的产量在我国去年总产量1080亿立方米的大基数之下,显得势单力薄,相对于我国去年1485亿立方米的总消费量,也显得微不足道。
天然气大力发展下的隐忧
“中国是少油缺气富煤的国家。为了环境,有关政府部门简单地要求短期内实现煤改气是不现实的想法,解决环境问题需要整体解决方案”,有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认为,由于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速上涨太快,已经导致部分国内石油企业开始对包括中石油长庆油田在内的油气田进行“破坏性开采”,“设计能够开采20年甚至30年的气田,现在寿命已经大大缩短了。”
即便已经采用了“破坏性开采”,仍然满足不了国内不断增长的天然气消耗。
不断扩大的供需缺口下,国内偏低的天然气价格使供应短缺形势进一步加剧。由于政府担心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敢提高天然气价格,国内天然气价格的改革难有进展。最近一次价格改革是6月份,国家发改委上调了非居民用气的价格,但是对于敏感的居民用气依然按兵不动。
资源供应不能自主是国内天然气面临的最大提价压力。2012年,我国消费天然气超过1400亿立方米,进口气超过400亿立方米。进口气价远超国内价格水平,倒挂现象严重。
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在天然气时代论坛上公开表示,未来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还会上升,价格也仍然是趋向上升,但是天然气价格改革在中国却非常难解决,政府也已陷入两难,“按照市场规则的话应该提高价格,但是政府担心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又不敢提高天然气价格。”
由于国内价格水平的滞后,已经潜在影响到天然气的供应,此前,国内已多次发生的用气紧张状况,此举也被业界认为是负责进口的国内石油巨头不愿承担高昂的进口成本而故意制造气荒。能源专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表示,目前进口气在中国的天然气消费中占比还不算太大,但是如果市场进一步发展,而天然气应用又没有合理的结构和价格水平的话,进口天然气的供应将面临风险。
最近,备受关注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有了重要进展。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一位人士透露,全国天然气价改扩大试点的方案已完成,定价方法仍沿用在两广试点的“市场净回值法”。按照此前计划,川渝等地有望继两广之后成为第二批试点区域。另据中石油西南油气田传出的消息,该方案作为过渡方案目前已递交国家相关部门。由于各省情况不同,谈判对象各异,使得“一省一价”可能成为未来天然气价改的突破途径。
息旺能源天然气分析师分析说,“天然气价改过渡方案的作用是将我国天然气的整体价格抬高,但由于中国区域性市场的价格承受能力差距大,所以‘一省一价’的形式较为合理。”但最终还是我国天然气整体价格将抬高。
大力鼓励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与其来的“气荒”结果是很多人都始料未及的。促进天然气发展的初衷是为增加清洁的天然气消费量以代替污染的煤炭消费量,但如果以提高天然气价格来控制激增的天然气需求,而不是放开天然气市场,节能环保的“煤改气”工程难免沦为与民争利的工具。(见习记者高静)
来源:中国商报
更多审计风险事件内容请关注鼎信诺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