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安全链期待规范治理后的大繁荣
中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民族之一的传统医药方式,至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不可否认,国际上某些对中药的指摘,背后掩映着巨大的商业保护或其他利益驱动,但作为中药的发源地和药材的主要生产国,中国的确需要在政策、管理等多个环节上为中药发展再予助力。
在“中药第一城”亳州等地的调查发现,市场上存在一些掺杂使假、违规交易的现象。而推行十余年的GAP规范化种植基地,国际通行准则遭遇水土不服,没有如期发挥实效。
药监总局为期半年的“两打两建”专项行动,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相关态度。国家药典委正大修药典,据悉农残检测种类将大幅提高,这可视为对中药的一种拯救性举措。
其实,中药的药理之辩及发展前景,无妨各有所爱,各取所需,因此这一话题不在此次讨论之列。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传统的中药应该如何产业化发展,需遵循什么样的市场规则,需要什么样的监管环境和扶持政策。
举凡市场,欲要自由,必先规范,中药亦然。我们期待中药业规范治理后的大繁荣。
皖北的初秋阴雨连绵,遍野白芍在风中摇曳。
8月27日上午9点,十几辆执法车从安徽亳州药监局大院呼啸而出,打破了小城的宁静。
“这是对中药材市场的突击检查,不打招呼。主要检查掺假使假、染色增重、假冒伪劣、非法加工及超范围经营。”亳州药监局局长刘青山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接下来的三个月,这番忙碌景象将会在这个“中药第一城”多次出现。
7月初,亳州中药材市场用硫磺熏制、增重染色中药材等违法行为被曝光。6月底,某国际环保组织在京发布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指出包括同仁堂(600085.SH)、云南白药(000538.SZ)、胡庆余堂等全国九大中药品牌被抽检的产品中,超过七成含有多种农药残留。
7月中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食药监总局)开展“两打两建”专项行动,要求各地从2013年7月到12月,严厉打击药品违法生产、打击药品违法经营,加强药品生产经营规范建设和药品监管机制建设。
目前,中药产业正陷入一场关于信任的尴尬。是药三分毒,但公众很难接受中药里包含的农药之毒;无商不逐利,但混乱的利益格局使得中药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山西陵川的调查中发现,“顽疾”植根于中药产业各个环节,例如种植环节的分散经营、加工环节的散户收购、流通环节的粗放交易,而标准清晰、分工明确、可覆盖全流程的行业规范和监管体系尚未建立。
接受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依附于传统农业的中药产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要求。打破积弊已深的旧模式,建立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的全新体系,才是根治行业“顽疾”、摆脱尴尬处境的根本选择。
做空与应对
8月20日,英国药品及保健品管理署(MHRA)在其官网发布一则警告,称大量未经英国官方注册通过的中药进入市场,这些中药含有高含量的毒素,包括铅、汞和砷。此次被警告的产品有北京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保灵堂的白凤丸以及恒隆昌的发宝。
英国药管署日前再次表示,计划从2014年起停止销售非执照草药制品(Unlicensed Herbal Products),主要是指中成药。
这与上述国际环保组织的报告形成了呼应。
中药“出海”的脚步有可能因这些“警告”而变得艰难和迟缓。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药类产品出口额为25亿美元,2013年有望达30亿美元。但是,全球中医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近300亿美元,70%以上份额被日韩企业所占据。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副主任于志斌对媒体表示,虽然中药类产品贸易量大幅增长,但中成药以处方药的身份进入西方主流医疗市场还是微乎其微。
在国内,受行业积弊所累,中药企业几度成为做空机构的“猎杀对象”。
2013年4月26日,湖南汉森制药(002412.SZ)在资本市场遭遇一轮生死考验。其旗下唯一专利产品四磨汤,被曝出用一级致癌物槟榔作原料,在长春等地下架。尽管此消息被湖南省药监局证伪,但其股票当日一字跌停。
当日,以槟榔入药的多家公司股票集体大跌,包括同仁堂、华润三九等。汉森制药人士称,之前曾有投资者及行业人士提出过做空警示。
两周后,同仁堂旗下的“健体五补丸”被曝汞含量超标,香港卫生署对该药品进行召回。知情人士说,实际情况是该药品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在内地并无问题,但在香港就不合格,“这种有歧义的说法,给了做空者以可乘之机”。
云南白药、贵州百灵(002424.SZ)等药企,也曾遭遇类似危机。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有业内人士表示,药企之所以成为做空对象,有其自身原因,比如传统中药在临床评价方面存在较多缺失,众多百年中药配方未能在药品说明书中叙述药理机制,这也被一些国内外媒体放大炒作。
在看似“内忧外患”之下,中药行业长远前景却依然被看好,申银万国在7月份的研究报告中预计,在中药大健康领域,将出现多个百亿级产品。
有行业分析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中药行业成长潜力巨大,但对中药企业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固有的生产模式,加速与国际标准对接,从困扰多年的质量质疑中走出来。
为保障药材品质,降低流通成本,中药饮片产销规模全国第一的康美药业(600518.SH)计划将产业链从中游扩张至上游和下游。康美药业最新融资报告显示,公司将布局吉林、青海、四川、云南等中药产地,选取优势药材,介入源头种植。
中诚信证券分析师表示,整个中药行业正面临原材料价格和各种生产成本上涨、药品价格下降、质量监管趋严以及产业升级转型等诸多因素影响,医药企业普遍盈利能力下降。从源头介入行业,产业链一体化业务优势或将在未来得以体现。
危险的源头
从源头种植介入,并非易事。
有资料显示,全国平均每年药种用量为1500多万公斤,种苗量8000多万公斤,但由于缺乏监管,种苗市场已成为整个中药产业的危险源头。
亳州千草饮片总经理李继武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若将整个中药产业链一一呈现,追本溯源,种苗最为关键。”
从事药材种植30多年的亳州中药材协会会长、皖北药业总经理张凤鸣说,目前国内种苗市场经营混乱,药农买不到好种子,中药材质量和产量难以提高,更无法普及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和加速中药产业化发展。
“作为全国药都,亳州药材种植面积、从业人员数量、大药企入驻数量、年市场交易量均在全国前列,但源头没有抓好,亳州有种苗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我只知道三家。”张凤鸣深以为虑。
办理种苗运营许可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育苗基地,有仓库;第二要有设备,如种苗的筛选设备、催芽箱、恒温箱等;第三要有专业的质检员。但绝大多数种苗经营企业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他们没种过地,根本不懂中药。有人要种子,他们就去市场收购,赚差价,不管种源和质量,只要叫这个名字就行。”张凤鸣说,政府更青睐那些建立育苗基地的品牌药企,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企业)做生意,而不是做种植。种子的来源依然是市场收购”。
不愿具名的品牌药企人士也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证实,亳州当地有百万亩药材种植土地,但种苗的来源并不正规,“从全国各地贩运过来,同时也往外面卖。”
劣质种苗曾给亳州带来极大伤害。一位从事中药行业的亳州市人大代表介绍,亳州谯城区的药材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70-80万亩,但到了2009年倒退到50万亩左右,“主要是每年从外地引进劣质药材种苗,导致质量、产量双双下降,甚至缺苗、死苗、不出苗的现象时常发生。部分药农改种农作物。”
每逢种苗成熟季节,种苗贩子会奔赴各村庄购买种子,通常做法是将新种子和多年卖不掉的陈种子掺在一起后再进行转卖。由于贪图价格便宜,每年都有一些药农因买到假冒伪劣种苗上访,但假种子并无批号标记,无法追究责任。
“假种子、假技术、假广告,市场上无证经营的‘三假’企业很多,这最危险。”张凤鸣说,做好种苗繁育基地,既能将好的种苗推广给种植户,又可以统一技术指导,提高产量质量,但困扰在于假种、劣种泛滥,冲击正规市场。
对此,亳州药监局局长刘青山介绍,与药监局一起,农委也是此次“两打两建”专项行动的主力军,以便更加准确有效地加强种苗监管。
“中药材是特殊的商品,既是农副产品又是药。在农民手里、在农贸市场,它就是农副产品;一旦进入药厂、批发公司和医疗机构,就是药。由农副产品转变为药品,有一个明显的界限。从某种意义讲,它还不能完全受药品管理法的约束和调节。”刘青山表示,这就是农委介入的原因。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更多审计风险事件内容请关注鼎信诺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