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公司的商业模式探讨分析
随着各方调查的深入,万福生科(300268)案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目前,仅公司自查的情况,其上市前三年虚增的营业收入已高达4.7亿元,大大超过绿大地的近3亿元。同时,这种财务造假从其上市前延续至上市后。目前,公司正面临三年内连续三次遭公开谴责而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这里有一个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远有蓝田股份、绿大地,近有紫鑫药业(002118)、万福生科,股市财务造假为什么较多出现在农业类上市公司?
可以从两个角度对此予以解读。首先,中国的农业生产整体上并没有完成机械化与工业化,现有土地流转政策、农业人口众多、人均农田面积较小、南方地形多山不利于机械化设备展开等等,都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而较低的生产规模化程度对中国农产品品质的均一稳定带来了重大不利影响。一家上市种子企业的高管曾“大倒苦水”,“农田集约程度不上去,种子的品质不能得到保证。”种子是所有作物的起源,下游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模式”取代规模化生产,成为农业企业盈利的新亮点。万福生科号称“在国内首创以大米淀粉糖、大米蛋白为核心产品的稻米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无独有偶,前期撤回材料仍被立案稽查的新大地也宣称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油茶全产业链循环发展模式”。
不过,这些美妙的光环却经不起验证。以万福生科为例,糖浆、葡萄糖粉、蛋白粉、糠油属于大米深加工产品,它们各自的营业收入在公司去年半年报更正后较更正前分别下降了83.38%、96.93%、87.22%、79.18%,而收入高达1123.89万元的麦芽糊精在更正后则干脆消失不见了。反之,公司普米收入上升31.36%至4210.82万元,占到总收入的五成以上,再加上收入超千万的优质米,“综合利用”的光环下站着的只是一家普通的大米加工企业。
其次,单纯依靠审计核查发现农业类企业财务造假难度较高。虽然《新会计准则》强化了对生物资产的判断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类生物性存货的盘查、生物资产价值的确认相比一般实物资产难度更高。一位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这需要中介机构通过实际生产和报表之间的交叉印证来发现问题。
此外,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很大,而这种影响具体如何体现核查,同样也考验中介机构的能力。如绿大地在2010年4月云南大旱时声称旱灾对公司影响较小,而当媒体记者实地考察公司的种植园时,看见的只有枯萎的树木和干枯的泉眼。假如此事没有曝光,水源充沛时前往审计的工作人员能发现干旱对公司树木种植带来的影响吗?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会有更多农业类企业寻求资本市场的支持,而上述客观因素短时间内却难以改变。因此,在本轮IPO核查中,加大对农业类公司财务核查的力度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今后无论是监管层还是投资者,都需要提高对此类公司“商业模式”光环和漂亮业绩的警惕。笔者注意到,在预审会时曾有预审员的提问相当贴近万福生科造假的要害,这说明监管部门是有能力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的。笔者相信,在监管层与投资者的共同努力下,资本市场应无造假公司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