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宏观政策协调确保经济趋稳向好
增强宏观政策协调确保经济趋稳向好
本报记者周琰陈兰君子“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3月19日在北京召开。未来,中国将如何立足自身国情全面深化改革成为论坛热点,引发与会者广泛讨论。
着力供给侧改革重塑经济新平衡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论坛上表示,为保证“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保持6.5%以上的中高速,“我们将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徐绍史提出了五点思路。第一,增强宏观政策协同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第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第三,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四,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拓展经济增长的广阔空间;第五,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其中,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需求与供给两侧“组合拳”得到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论坛上表示,当前重化工业部门产能严重过剩,投资的边际拉动作用减弱,金融领域违约风险开始暴露,不良债务和隐性失业等潜在风险显性化的压力增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价格和市场扭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在更高水平上重构新平衡。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中,面临总需求不足、债务高企、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贸易增速连续4年低于GDP增速、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等问题。王一鸣认为,深层次原因是结构性问题,需要启动新一轮结构性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重回上升轨道。中国要在保持总需求适度增长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更有效地应对经济再平衡带来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推进供给侧改革,寻求与需求端的双平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减少政府直接参与资源配置,在供给侧改革的战略转型过程中,政府目前面临六大任务。第一,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市场逐渐完善,创造让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第二,要稳定宏观经济;第三,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第四,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共竞争和维护市场秩序;第五,促进共同富裕,在整个经济活动最后结果的层面上发挥政府的作用;第六,弥补市场失灵。
“供给侧改革命题的提出,意味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进入了新的境界。为使这样的新境界能够引导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必须让其回归本原,建议政府在这方面加强探索。”李扬建议说。
扩大对外开放重构外贸增长新动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表示,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并谋求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型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有益的。
“任何巨大的转型过程都伴随着艰辛坎坷,因此必须在经济增速放缓但增长更具可持续性和推动势在必行的结构改革之间寻求平衡。要实现这种平衡必须做到以下三点,我概括为‘ONE法则’,即Open(开放),Narrow(缩小差距),Exp(扩展)。”拉加德说。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论坛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不会做躲在蚂蚁背后的大象,“‘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的经济治理,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一是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强化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建设;三是推动完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四是履行国际责任,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能力建设,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外贸增长一直依靠货物贸易,而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这一现象也引起与会专家学者关注。
对于如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银成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服务业需务本;第二,服务业需统一标准,标准配套后将会节省大量的社会资源,使服务更有效率;第三,培育服务业人才;第四,服务业的开放和发展要与时俱进,需要扩面、跨境、跨域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及各项走出去政策的实施,我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长率达8.4%,实际使用外资700多亿美元,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突出领域。
对此,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表示,中国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若能激活中国服务业蕴含的潜力,将会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