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注册码管理 登录

文章介绍News Introduction

行业新闻 更新快报 公告提示 审计风险与财经聚焦 FAQ 社区之星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公司新闻

补齐经济短板 就能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审计风险与财经聚焦

刘瑞

    中国经济正在过一个大坎。许多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预测,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业绩面前屡屡食言。比如有的预言,中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8%的增长率,但是实际上是朝着7%、6%的趋势下行。再如有的预言中国经济将会出现一场危机,但是只有困难而无危机。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自从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行之后,中国经济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而对于一个处于结构转型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言,常规的宏观经济分析均宣告失灵。例如,依据生产函数法或滤波法计算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一直偏高于实际增长数据,或者依据电力消耗弹性系数推断中国经济增长率只有4%,但是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即使用肉眼都能观察到。或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常用分析工具无法测算出结构演变中的中国经济大势。无论悲观也罢、乐观也罢,认识当前的中国经济走势,需要坚持运用结构分析的思维眼光来看待。
    经济结构之所以需要调整,就是国民经济出现了长短不一的板块布局。制约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自然就是那些短板。结构调整时期关注的焦点是经济短板而非长板。如果继续按照常规总量的思维逻辑看,就会把目前还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的长线产业当做判断经济运行走势的主要依据,那就不是结构调整的逻辑,据此推导出来的形势判断就会偏离结构调整的目标。钢铁产业、煤炭产业、建材产业、房地产等传统产业的下滑正是结构调整到位的表现。实际上在结构调整期,将经济增长率等总量指标作为经济走势的主要判断依据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那些结构调整指标的变化情况。

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短板在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短板在新兴产业发展不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新一轮的世界科技革命大幕开启。发达国家利用其长期蓄积的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领域全面发动了新兴产业开发热潮。美国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和《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之后,其制造业振兴计划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以Made in USA为标签的高科技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国内实体经济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德国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虽然工业4.0概念还在试验和摸索之中,但是以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智能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生产发展目标是清晰可见可行的。此外,英国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战略》,日本的《再兴战略》提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革命”、“人工智能”等,韩国的《新增动力战略》,印度提出“物联网政策”、“数字印度”、“印度制造”,都旨在打造新兴产业。中国也在2015年推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发展10个新兴产业,但属于刚刚起步。此外,中国大力推进“互联网+”的战略来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在一些领域如商业、交通运输业、能源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国民经济总体影响能力还比较小。
    中国经济发展基础在产业。如果产业的优化升级还没有到位,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将会长期持续下去。因此,如果把传统产业的发展情况当做经济趋势的风向标,既不符合结构调整的意愿,也不反映经济运行的现实。现实的经济运行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传统产业继续在产能过剩中苦苦挣扎,而新兴产业还在嗷嗷待哺、方兴未艾。

2015年极有可能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拐点年

    自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发生许多结构性的特征变化,这些变化应当充分引起经济学人的注意,这里列出几点:
    其一,一方面是传统产业以一位数率的慢速下滑,另一方面是新兴产业以两位数率的高速增长,在两者之间的增长空隙没有被填补上之前,很难指望总体经济继续延续高速增长为特征的阶段。
    其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次产业占经济总量第一次超过了50%。目前鉴于中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这个50%以上的数据还不足以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完全结束工业化阶段开始进入到后工业化即服务经济阶段,结构演进不是在瞬间完成的。但是正如2009年中国GDP总量第一次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事实一样,从此之后中国经济就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其三,以进口货物和出口货物增长率双降和外贸顺差收窄为标志,无论是因为世界市场的复苏乏力还是中国自身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原因造成的,均表明中国经济外需拉动型为特征的阶段宣告结束。
    其四,一方面流入中国的外资还以千亿美元计,另一方面中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已经超过千亿美元。这些海外投资不能用资金外逃来看待,也不能看做是暂时的。实际上有一大批中国企业已经在海外投资中盈利。而这个情况表明中国不仅是产能过剩特征的经济,也开始成为资金过剩特征的经济,海外投资盈利是资本逐利性的必然。由此,用按国土原则计算的GDP指标衡量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不准确了,它低估了中国经济实力,应当改用按国民原则计算的GNP指标,这才能反映出中国经济真实的实力。
    其五,环境约束对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具有刚性。在传统发展方式长期维持下,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太高的环境风险。京津冀区域一再出现的大面积雾霾天气,沿海水域持续出现的大面积水藻现象,不期而遇的生态灾难和矿难频发,均表明这些风险开始升级为环境灾难。如果说过去是“要增长还是要环境”尚有争议余地,现在则已到了环境优先的时候了。保护坏境在长期看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但是在短期之内看,因为强力环保而多少会减低增长率。按现行SNA体系计算,因为环保费用开支上升而做收益扣除,因为高污染高耗能传统产业限产压产而丧失一定百分点的经济增速,从而拉低增长率。要重新拉高经济增长率,就要看环保产业和新兴绿色产业的增长业绩了。
    总而言之,结构性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但是一旦在一个时点上出现,随后的连续性变化就是不可逆的。长期之内回头看,2015年极有可能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拐点年。

期待五个基本情况的出现

    短期之内朝前看,2016年的中国经济将会在结构调整的主基调下持续前行而不是下行。因此期待有如下5个基本情况的出现:
    传统产业进入深度调整区间。以钢铁、煤炭、建材、汽车、房地产、家电制造等产能过剩的产业会继续去库存减产能,其中会出现多种分化:一部分传统产业全行业经过调整进入正常业态,如房地产;一部分传统产业经历升级逐步走出低谷并中兴,如汽车、家电;更有一部分传统产业继续收缩,如钢铁、煤炭。全国来看,此轮调整必然伴随一部分企业债务拖欠、企业申请破产、企业裁员、职工下岗等等。为了减轻调整带来的社会压力,政府会尽量鼓励企业之间的资本重组和兼并,避免最极端的调整。但是传统产业中的大批僵死企业,是无法逃过2016年的。
    新兴产业将会持续保持增长的势头。2015年国家推出的《制造业2025》战略已经公布,需要在2016年落实。目前几乎所有出台的产业刺激政策都是鼓励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无论是战略性的还是非战略性的,都将在2016年寻找到发展的空间,区别只在于谁快谁慢。当然,新兴产业发展不能一窝蜂。在2008年之后,各地纷纷上马LED、太阳能项目,致使短期内出现竞争无序而大波退潮的现象,徒劳造成新兴产业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电商、微商在“互联网+”的战略激励之下,已经开始出现良莠不齐的乱象,一方面是一再被刷新的售货记录,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退货数量。这表明,2016年必须加强新兴产业的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建立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机制越来越重要。同时,即使新兴产业也需要通过企业兼并实现发展,因此2016年将会出现一批新兴产业企业的资本兼并重组。
    城市化进程将提速。自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推出之后,为稳妥推进这项巨大的系统化工程,国家选择了66个试点城市进行综合试点。这项工程涉及3亿人口的民生福祉,不能停下来止步不前,同时它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也有内在一致性,需要加紧落地。而且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各项配套改革措施也相继出台,这都为新型城镇化提速推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外,城镇化提速也有利于化解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因此,2016年各项有利于城镇化的措施出台必然会掀起新一轮的消费和投资小高潮。
    资本市场重新活跃。本来2015年将是自2008年资本市场高潮之后的又一高潮,但是发生在年中的A股股灾打断了这个势头。股灾暴露出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深层问题,涉及官员贪腐、券商违规、政策失误、机制不灵等多个方面问题。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市场化发展是持续的过程,随着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体系的SDR之后,这个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因此受多种利好因素刺激,2016年的股市及其整个资本市场将会活跃,再上新的台阶。目前中国经济面稳定,国际资本依然看多中国市场。
    对外经贸出现新的增长。201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可能是自2008年以来下跌最惨的一年。但是有理由相信,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会有新的增长。有利于这个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其一,世界经济继续处于复苏通道上,没有逆行可能。其二、“一带一路”效应开始发酵,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关系将会大大强化。其三,中韩和中澳自贸区完成了所有的法定程序,给中国与这两个发达经济体经贸关系注入动力和活力,并为周边贸易扩大带来新的增长机遇。其四,自2008年以来中国外向型企业调整已经大致完成,新的外向型企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优势有所加强。其五,如果人民币纳入SDR的过渡期没有大的波动、控制恰当的话,目前人民币的微幅贬值将有利于改善出口状况。当然,在这个为期不到一年的期间,也需要对国际炒家对人民币入篮的炒作保持警惕性并加以应对。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