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经济减速,转型已在路上
2015年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很多人对中国经济下行趋势表示担忧。其实,这次公布的6.9%应该是符合预期的。所以,当经济下行并没有出乎预期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理性地去分析,未来经济的走势会怎样,是否会带来经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
经济减速与人口结构变化有关
如果单纯从数据看,可能比GDP增速下行更难看的数据还有不少,如粗钢产量负增长,铁路货运量、公路客运量早已连年减少,就连全年发电量都减少了。为何这些数据会如此之差但经济增速却下降不多呢?答案就是经济早已在转型路上了。比如,服务业对GDP的贡献早就超过制造业。
经济转型的动力不仅来自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求,还来自于基础层面的结构变化。如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性的变化。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红利,但从2012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至2015年共减少了1300万劳动年龄人口。
不仅如此,农业转移人口也开始减少,从2010年当年新增1200多万农民工,到如今零增长(从2014年三季度末至2015年同期),仅仅过了5年时间。人口老龄化会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减慢经济增速。如劳动力减少导致用工成本上升,最终拖累投资和出口;中青年劳动力同时又是大类商品消费主力,其数量的减少会影响到轿车和住房消费。
但在另一方面,在传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新型消费,如交通通信、 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养老保健等比重快速上升,也拉动了这些领域的投资和生产。这说明,中国经济的转型还是比较顺利的。
自2008年经济出现回落以来,经济下行已经持续8年,但为何没有出现失业问题呢?原因是新兴产业大多属于轻资产行业,而出现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大多属于重资产行业,即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等),前者投资规模小,员工需求大,后者则相反。所以,尽管这些年投资增速一直在回落,但就业市场总体还是需略大于供。当然,这与劳动年龄人口的连年减少也有关。
2008年发生次贷危机时,中国的出口企业也深受其害,大量农民工失业。因此,当初提出“保八”的目标,其实就是为了保就业。当初GDP增速提升一个百分点,大概只能解决80万左右的人就业。如今,一个百分点可以解决160万以上人的就业,这就是经济转型的结果。
大滑坡、大失业不需过虑
2016年应该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年,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问题不解决,稳增长的成本会越来越大。不少人担心改革动作过大会导致经济大滑坡,或者导致大量失业问题。
对于第一个担忧,我觉得要认识到中国有两大优势,一是潜在增长率优势,即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需要投资的地方还很多;二是政府调配资源的优势,即中国政府拥有的资产规模是最大的,可以通过优化资产和增加负债来避免经济失速。因为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去产能、去杠杆(属于减法和除法),还有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增加消费,属于加法和乘法)。
有理由相信,2016年政府部门将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来启动这些改革,这对于稳定投资和消费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第二个担忧,其实大可不必,与上世纪90年代末相比,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城镇国企就业人口只占15%左右,不会出现过去那种大批工人下岗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越担忧金融风险,风险爆发的概率就越低
尽管中国目前仍存在一些领域的高杠杆和泡沫化问题,但政府层面早在两年前就着手来解决这类问题,如加强管理地方债,清理股市场外融资等。去年,刚性兑付现象也基本被打破,最近股市的下跌,也可看成是自去年中期开始,泡沫消退过程的延续。
此外,加强对金融监管模式的调整,整治各类以理财名义进行的非法集资行为等,都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
历史及各国经验表明,越是担忧金融风险的发生,爆发金融风险的概率就越低。2016年,尽管中国还面临人民币贬值压力、高房价与房地产库存过高并存的压力,但当下的中国与当初房地产泡沫破灭时的日本,或次贷危机发生时的美国比,还是显得更从容。如人民币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都不高,外汇储备充裕,居民债务率较低等。
当然,2016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还比较大,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但在“旧中国”逐步走向衰落的同时,“新中国”也同时崛起,企业之间会有冰火两重天,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也存在收益的正负差,结构性机会与结构性风险并存。因此,经济大幅下行可能性不大,估计全年会是缓降缓升的过程。(作者是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