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前进 在前进中学习
在“十二五”收官之年,6.9%这一25年来首次低于7%的GDP增长率似乎准确诠释了“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的含义。不过,比速度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经济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转型?
乐观者看来,转型的实现已经毋庸置疑。最直接的证据是,2015年全年第二产业增长率只有6.0%,占GDP的比重为40.53%;第三产业则增长了8.3%,占GDP的比重为50.47%。服务业显著高于工业的增速和GDP贡献份额,足以昭示转型的积极成果。
过分的乐观和过分的悲观都不足取。中国经济的转型当然已经启动,但仍然处于刚起步阶段。这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于金融业。过去10年间,中国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由5%左右上升至目前的9%左右,在经济结构中的分量显著增加。然而,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却在显著下降。据相关统计,金融危机前,1元的金融投入能够带来3元的GDP增长,目前却下降为只能带来2.3元的GDP增长。一方面金融业自身快速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却在下降,正是这种矛盾影响着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判断,同时也折射出转型的困难。 不过,也有悲观者质疑中国经济的转型程度,甚至还有外媒断言中国“向新增长模式的转型还未真正开始”。其主要理由在于:2015年中国服务业的突出表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金融业的贡献,认为经济的增长只是反映了“信贷的增长”,而不是向更平衡的“新常态”的转型。
金融业如何突破“空转”的围城,切切实实从服务实体经济,而不是从“掠夺”实体经济中获得增长动力,将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转型、多大程度上实现转型的一个典型标志。值得庆幸的是,过去一年推进的许多金融改革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在进行努力。2015年金融业改革的重大突破有目共睹,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 货币篮子,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迈出重大步伐;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关键进展;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监管创新、加强行业协作等方式,着手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绿色金融市场加速发展,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分别推出了绿色债券的相关规范和指引,等等。上述这些举措无不关乎全局,尽管短期内也许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但必将影响深远,有助于筑牢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不过,毋庸讳言,许多人可能会低估2015年的金融改革进程,因为这一年金融市场大戏迭起,股市异常波动、熔断机制夭折、人民币汇率贬值、资本外流等看似负面的事件更加夺人眼球。祸兮福所倚,这些负面事件诚然暴露出当前金融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却也给予了金融市场广大参与者,甚至旁观者宝贵的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例如,股市和汇市的问题均显示出目前监管者和市场的沟通不够,对市场预期的引导能力存在重大缺陷。在活生生的市场现实面前,监管者能够更加体会出伯南克所说的那句话的含义:“我偶然观察发现,货币政策98%是靠说的,2%才靠做的。通过声明来重塑市场对未来政策变化的预期这一能力是美联储握有的最强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