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前景:恐惧与希望并存
英国金融时报网13报道称,世界经济似乎正处在一个岔路口。走其中一条路,意味着2016年世界经济状况可能要从平庸恶化为极糟;而走另一条,意味 着自2008-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正常化进程将幸运地延续下去,全球经济将变得更平衡、更具可持续性。没人能确定世界将走哪条路;也没人知道政策力度是 否大到足以影响结果。
毫无疑问,全世界锐利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些风险和挑战上。恐惧在今夏人民币贬值后急剧上升,突显出人们对中国经济前景正迅速恶化以及其他昔日全球经济明星国家(如巴西、俄罗斯)衰退加深的担忧。全球股市刚刚经历了自2011年以来表现最糟的一个季度。
伴随金融市场的疲弱,资本回撤到了位于发达世界的“避险港”,大宗商品价格一落千丈,世界贸易增长仍停滞不前。由于中国占全球产出的16%、占 全球预期增长的近3 0%,不久前还是世界经济可靠引擎的中国,如今被视为世界经济的薄弱之处。经合组织称:“全球增长的主要风险在于中国超出预期的增长放缓。”
在花旗等投资银行预测2016年出现全球经济衰退之际,各国官员积极希望避免像2008年衰退到来之前那样被打个措手不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表示,由于“经济前景下行的风险已经增加——尤其是对于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在此般“困难且复杂”的时刻,世界主要经济体亟需对策来应对问题。
继2008-09年美英经济体金融危机以及2011-12年欧元区危机后发生第三场危机,这种情景将源于2008年以来中国债务暴涨带来的危 险。在家庭、企业勒紧腰带之前,2007年美国私人非金融债务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60%,英国的这一比例接近200%。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中国 早已超过了上述两国的水平。
随着增长放缓,偿付并维持这些债务的能力便成了问题。违约及巨额损失可能随之而来,引发金融部门脆弱性与破产的恶性循环,并导致信贷收紧,经济前景更加黯淡。鉴于中国经济的规模、它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及金融联系,世界其他国家可能无法忽视这样一场危机。
虽然存在这么多切实、貌似可信的担忧,但世界还未遭受一场新的经济风暴的冲击。虽然中国受到质疑的经济数据仍显示经济年增速为7%,但不可否认,中国正在从建筑与重机械业投资向消费和服务再平衡。世界其他许多大型经济体的境况和经济数据也远算不上很糟。
仍为世界最重要经济体的美国正在考虑启动10年来的首次加息。这反映了美国经济复苏已经成熟,实现就业增长的努力也已成功。美国失业率已降至历史 正常水平。美联储主席珍妮特·耶伦对为何决定9月不加息的解释是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她已明确表示,认为美国经济前景强劲,负责确定利率的美国联邦公开 市场委员会同僚也持同样看法。
“当前,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多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预计,达到(充分就业和稳定通胀的)条件后,我们可能需要在今年晚些时候迈出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第一步,随后渐进式收紧,”耶伦在9月份表示。
在欧洲,许多经济指标看起来比2011年欧元区危机爆发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希腊今年已表现出它不再有能力让欧元区其他国家经济脱轨,而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消费者正在享受少有的净收入增加。
货币、财政政策随时待命,准备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前景,未来几个月还可能出台进一步货币政策刺激。
作为石油与金属的大型进口国,中国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中获益,同样受益的还有印度——世界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许多治理较好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受益于货币贬值,在没有显著提高通胀率的情况下抵消了降价对国内造成的冲击。
凯投宏观分析师朱利安·杰索普认为,市场对今夏事件的震惊反应太过突然和过度:“因此,我们认为,主流观点在追赶已经存在多年的趋势,而不是说这种动荡是一种新的威胁。”
如果真是如此,世界是在继续以约为过去30年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其中有的国家做得好一些,有的差一些),而非正进入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三阶段,换句话说,是常态,而非非常时期。
对中国而言,如果这种务实的观点站得住脚的话,那么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由投资转向消费再平衡的过程中会犯错,但也会取得进展。
裕信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尼尔森说,尽管面临许多选项,但2016年的世界不必选择一条极端道路。“我们经济学家喜欢预测未来道路是一片坦 途,而一惊一乍者和危言耸听者喜欢预测崩溃即将来临,”他说。“也许保险的预测介于两者之间:未来道路崎岖不平,但情况在合理可控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