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注册码管理 登录

文章介绍News Introduction

行业新闻 更新快报 公告提示 审计风险与财经聚焦 FAQ 社区之星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公司新闻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审计风险与财经聚焦

内容不能为空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宁吉喆

    近一段时间,各方面对中国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的走势都很关注,这里我想从四个方面做一个介绍。
    第一,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整体平稳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 主要指标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是稳的。一是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与一季度持平,符合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中国GDP增长 7%,是在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的,7%一年的增量达到8000亿美元,超过了过去10%的增长时期。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增速应该 是走在前列的。
    二是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上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1%左右。
    三是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继续高于经济增速,也可以说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同时,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
    四是物价涨幅平稳。中国的物价与农业形势关系很大,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为价格稳定提供了重要基础。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
    五是对外贸易规模基本稳定。今年前7个月,出口下降0.8%,进口下降14.6%。进口下降较多主要是受价格大幅下跌影响,许多重要商品进口量还是增长的。
    第 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结构性改革有力促进了增长动力的转换接续。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分析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不能仅盯住短期内经济 增速的起伏,而要更多关注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眼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 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前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0.4%,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实现37%的迅猛增长,所占比重已接近10%,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投资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结构 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服务业投资快于二产投资,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均快于一般制造业投资,更快于高耗能行业投资。上半年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趋势进一步显现。上半 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49.5%,已占半壁江山。同时,工业内部结构加快调整,传统产业 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电视、轨道交通设备等产品的产量实现两位数甚至成倍 增长。
    三是区域发展“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统筹推进,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正在逐步形成。地区间经济运行态势有所分化,东部地区、 南部地区以及大部分中西部地区运行总体平稳,当然也有一些地区,比如东北地区增速有所放缓。上半年有25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处于7%或以上水平。各地 加快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对接,“三大战略”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四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十二五”能源消耗强度规划指标肯定能够完成甚至是超额完成。
    第 三,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较强支撑。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面积大,发展的潜力、回旋余地和韧性 都比较大,总的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处在深入推进阶段。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具体来说,一是区域发展的 空间广阔。所谓回旋余地大,首先是空间回旋余地大。人均GDP最高的省份与人均GDP最低的省份还相差4~5倍,差距也是潜力。随着交通基础设施,高铁、 公路、信息基础设施向中西部延伸,区域间要素流动会更加便捷,东西之间合作推进、产业转移,各地方的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有望形成一批新的增长 极和增长带。
    二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协调发展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政府提出解决“3个1亿人”的问题,到2020年要促进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引导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改造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这里面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 是产业升级的势头很猛,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互联网+、智能设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 道,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产业发展前景光明。特别是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增强,R&D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整个研发投入中,企业 研发投入占比接近80%,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在,每年新毕业大学生超过700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接近OECD(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人口红利正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红利。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为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提供有利支撑。
    最后,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巩固平稳发展好势头,促进经济行稳致远。总的看,当前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发展水平逐步向中高端迈进,结构调整优化都表现出好的势头,发展动力也在进一步培育和集聚,符合宏观调控和发展预期。
    同 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都在加大,特别是近一个时期,国际股市汇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大幅 震荡,在不同市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以及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引发共振回馈,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也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下 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抓紧发展第一要务,把握经济工作的 主动权。一是以更加精准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 加强预调、微调,着力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在宏观调控上,我们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政策上也有较大的空 间和较多的手段,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困难的局面。二是以更加有力的改革创新举措,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以结构性改革 推动结构调整,更加有效地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 擎,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更加注重狠抓政策落实,巩固经济企稳势头。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作 用。加快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政策预研储备,稳定社会预期和市场信心,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动力和活力将持续集聚增强,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能够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益,能够向中高端不断迈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持续改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继续作出贡献。
    (9月1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介绍宏观经济形势,并回答记者提问。本文系宁吉喆在发布会上的开场白。本报编辑部根据中国网现场直播文字实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