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助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在会中央领导下,企业委员会近年来一直关注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领域和现实问题,不断总结和分析我国阶段性及总体经济形势,并利用会中央常 委会、企业委员会例行会议等机会,积极思考、认真总结和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利弊得失,力争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提供一些有益思考 和建议。
在2008年会中央相关会议上,针对当年我国经济形势快速下滑、通货紧缩风险明显增加的具体情况,企业委员会提出了《经济形势快速下滑 调控亟须果断有力》的建议,呼吁果断放松银根,加速财税改革,引导资本市场和经济健康发展,强化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同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及时启动反周 期调节,使我国经济下行的趋势不至于走得太远,不要形成长时间衰退。
为进一步强化国家在金融危机之下对包括非公经济在内的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企业委员会又提出了《关于加大政策力度 支持民营经济渡过金融危机的建议》,建议国家通过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减税轻赋、支持民营经济参与4万亿元投资计划等,帮助非公企业 渡过当前难关。
2010年上半年,针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企业委员会第一时间提出了《关于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 分析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所以,国家既要抓项目、抢进度、保民生、保增长,又要节能减 排、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以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向前发展。建议指出,调控的目的不应是弱化市场的作用,更不能取代市场的作用,而是以市场为基础,根据我 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针对不同行业和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干预那些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突出问题,从而实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动态统一, 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2011年,在我国CPI连创历史新高的大背景下,为深入分析我国CPI前后变化及与经济走势的密切关系,企业委员会提出了《客观看待当前 CPI 谨慎把握宏观调控节奏》的建议,指出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必须长远考虑,对政策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滞后性和负面影响应有充分估计。如预判不足,当 发现调控政策见成效的时候,我国经济实际上可能已陷入大幅减速甚至进入通缩周期中,届时广大民众担心的可能不是CPI高企的问题,而是可能面临着工资发不 了、就业岗位不保、失业率增加、大批企业关门歇业的问题。因此,应理性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以史为鉴,警惕宏观调控走历史弯路。
2012年,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增幅连续回落,国内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消费不断萎缩的现实状况,企业委员会在认真分析我国经济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 机遇后,提出了《强化内需 助推经济升级转型》的思考,其中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本质从长远来看是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向可持续清洁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汇聚各种有效资源,形 成有利政策环境,切实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不仅是国家产业安全和战略全局的必然需要,更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欧美包括中国在内带动经济走出危机、争夺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战 场。同时建议,国家有必要把促发展、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谨慎把握调控节奏和微调力度,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内需拉动,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转 型,从而助推我国经济稳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013年以来,在经济持续下行甚至跌出“托底”的重大担忧并可能成为现实的情况下,企业委员会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的思考,建议国家对经济下行风险保持高度关注,积极防范和切实化解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庞大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风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影子银行”等最突出的四大风险,为微观经济主体的科学调整、增强对新增长阶段的适应性争取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把矛盾和问题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力保增长底线,避免我国经济大起大落。
同时建议,国家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盘活存量货币、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 度,真正把钱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个刀刃上,在维护金融正常功能的同时,加强对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监管,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杠杆,提高风险警惕 性,将金融业务回归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职能和核心方向上来。
2014年,面对我国经济内生动力减弱,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等现实困难,企业委员会形成了《尊重市场规律 优化调控力度 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建议,指出我国经济当前遇到的最大、最核心问题,是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广大企业所面临的生存发展困境。此种困境的危险性、客观性 和现实性应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宏观决策部门的客观认识和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予以帮助、支持和缓解。同时指出,宏观调控过程中对资金的过快收 紧,犹如突然掐停心脏,速度一定不能过快、力度一定不能过猛、措施一定不能过狠,尤其是决不能为了规避明天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而让今天提前爆发金融危 机;也不能为了解决明天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让今天的经济一蹶不振。
建议还指出,在我国积极倡导并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反腐倡廉”同时并举的关键节点下,既要尊重规律、尊重历史,合理把握调控力度,又要高 度警惕部分官员一定程度上出现的“过去边吃边拿边干,现在不吃不拿不干”的消极思想或被动不作为情况,积极防止和消除这种“叠加效应”和“刹车作用”,为 企业提供持续稳定、公平待遇的良好环境,让所有经济细胞按经济规律运行,按市场法则推进,从体制机制上真正激活各个参与主体的发展热情和投资积极性。
2015年上半年,由于方方面 面因素的叠加和过去几年宏调结果的累积,我国当前经济总体偏冷。从2008-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的8年间,我国GDP增长率连年下滑,经济下行 压力连年持续加大,货币供给明显不足,经济增长严重乏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愈加艰难。因此,在经济持续下滑的关键阶段,企业委员会认为,8年来,我国经 济一直处于“热病好防,冷病难治”的现实境况中,如仍不及时采取有效、有力、果断的措施,继续采取不温不火、边调边看、不够再加的调控方式和节奏,定将错 失良机。一旦下滑既成事实,即使出台更多政策、花更长时间、付出更大代价也未必能够挽回,甚至重蹈1994年下半年经济减速,历经1998年亚洲金融风 暴,到2003年长达近10年的经济不振、人气难聚、人心涣散的历史覆辙。何况当时我国百废待兴,社会需求旺盛,发展动力强劲。
时至今日,我国经济下行的深度、广度、力度不比当年差,需求和需求潜在的缺口又比当年小得多,因经济规模和体量而产生的惯性已大得超过人们想 象。因此,在“防热”绝大多数时候基本可以做到“药到病除”的背景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当前我国经济“防冷”应该且必须是第一要务。
综上所述,当八年后我们再来梳理企业委员会曾提过的这些思考和建议时,可以说,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所处的特殊国情、特殊环境和特殊阶段, 我们可以且应该从历史镜鉴中作出一些结论、得出一些思考,从而有利于厘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更加科学、理性地把握宏观决策,紧紧抓住当前及未来我国发 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快完成体量和规模的快速扩张,确保我国经济成功转型升级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