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与决策(上)
邹平座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
对当前中国经济强调微调的宏观经济思路,蕴含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关键在于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我们仅仅进行经济上的微调是否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再深入剖析一下中国经济的来世今生,寻求下一步可能采取的决策与措施。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我们如果仅仅微调经济,在短期中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从微调层面的理解是渐进式改革的重要意义。换言之,强调微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最终实现从制度到结构,从量变到质量的深刻优化战略。
另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是,我们的决策层并未预知中国经济已经存在的危险与较为明显但又不容易察觉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在于西方经济理论的方式正在套着中国走向前苏联的道路。如果是这样,我们必须引起注意。
为此,有必要对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问题和风险方面,从基本面的判断上,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上做出合乎中国特色的分析。
从 整体上来看,中国经济正在奋然前进。在生产力的层面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时间。以高铁为代表的装备工业的升级已经初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能源、 新材料、新经济等正在孕育新的力量,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也在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更加重要的是,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无锡 等地,一场深刻的创业与创新热潮振奋人心。在中国经济的未来,制度红利、劳动力红利、科学技术红利、自然资源红利、国际化红利、生态化红利将爆发出更加持 久的能量,以此推动中国经济更加持久、更加强劲的增长。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正在创新出一个新的经济制度、经济技术与经济思想,基于此的中长期增长与繁荣几 乎是可以期待的。
而以硬币的另一面我们也看到,发生了或者说正在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这些事如果不加重视,可能正在破坏我们的美好的预期,而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可能摧毁我们的中国梦。
这 些问题概况起来讲,西方的经济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就像共产党革命的早期,王明的拿来主义不适用早期的中国革命一样,在城市中心论的引导下,中国工农红军 几乎全军覆灭,以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成为胜利的重要基础。而此轮的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那样的历程,有人或者说很多人把西方的经济模式和公式也机 械地套入了中国经济,正在使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冰消雪化。
而经济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实体经济下沉等问题,使人联想 到前苏联解体发生之前的背景,由此产生的恶梦式的故事不应当在中国发生。当然已经存在发生的可能,但必须被有效地制止。而所谓的主流经济理论所引导的世界 不是完善的。从南美到北美,从非洲到欧洲,从西亚、南亚到东亚,几乎只能找到让人失望的效果。有利的只是几个喊口号的大国。
更 加让人不安的是中国目前出现了政府与市场失灵的“双失灵”状态,这种状态如同把中国经济置入一个迷阵一般,我们似乎不停地在一个地方打转,走不出去既有的 困局。而各种势力的代表以及改革的难度似乎也超出了早先的估计,比如城镇改革所触及的农民的利益与地方政府利益已经不是经济改革层面的问题,而已经触及到 基本的经济制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再深入剖析一下中国经济的来世今生,寻求下一步可能采取的决策与措施。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宏观经济全景的困境。近几年来,由于中国金融结构的不断恶化,金融效率的持续下降,三重风险悄然逼近中国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可能有三种:一是由“紧缩性 陷阱”引起的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大量实体企业倒闭)同时发生的风险。二是东南亚式金融风险的步步逼近。三是由于利率上升,家庭账户恶化,由房地产价格泡 沫破裂引起的风险。而这以上的可能性风险并不表现于总量方面,而是潜伏于结构与体制之中。而中国的金融、经济和政府都是一种“倒三角”的结构,这种结构不 稳定,风险较大,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金融业表现为银行过大,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和政府集中,中小企业和民 营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在政府结构表现为上强下弱,权力大服务小,人治大,法治小。
2.市场层面的恶化。近五年来,中国的经济、金融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2009年政府的4万亿投资是从财政注入的,而不是从市场注入,这是明显错误的。
首 先,经济和金融资源向国有企业集中,中国产生了成千上万的新国企,如各种城投公司、交通公司、水务公司等融资平台公司,这些平台公司占据了大量的资金,在 经济中的比例也在上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国进民退”问题。信贷被压缩后,中小企业融资难与信用不对称使其陷入危机,实体经济承担着20%左右的利率,这 是极不正常的,这导致了东北、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的死亡。
其次,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由于地方施行的项目效率低或者短期内无利润,由此产生的利滚利,使地方债务负担增大,中央政府也是进行了3万亿的存量债务置换。同时,国企中也存在着腐败、低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直接影响了投资收益的效果。
3. 宏观调控的误区及进一步误导的可能。中国在宏观面的局势上,在这一轮的刺激以后,不仅仅是4万亿的问题,中国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政府失灵”问题,这种失 灵产生于“统计失真”,即政府的信息远远低于市场的信息,容易引起决策失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干扰因素多,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问题比较严重,市场失灵 现象也比较严重。产生这种失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经济结构不同于其他国家,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这种内 部交易掩盖了GDP的真实性。中国是以家庭为基础,由此逐步发展为集体企业以及国企央企。这些企业存在着大量的内部交易。以家庭为例,儿子帮父亲打工,一 般儿子是没有报酬的,所以这种内部交易掩盖了GDP的真实性。
(2)市场化程度决定中国经济指标的差异,GDP与CPI与常规性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具有不可比性。过去的30年内,中国的市场化不断被打断,导致了市场化程度很低。
(3)中国的产权制度使很多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不可交易,比如中国的土地与矿山是国有的,不能参与流转,也就不再属于GDP的计算范畴内了,使得中国GDP与其他国家无法准确的比较。
(4) 政府生产了大量的公共物品。由于国家的性质,在过去的5、6年间,政府生产了具有50万亿的公共物品,这部分物品占中国经济相当大的比重,但这些公共物品 只进行了投资,却没有产生消费,这就导致了投资与消费失衡,使中国经济结构中这两者的结构扭曲了,从而导致经济数据失真。这些都显示出国际通用的GDP标 准无法反应中国的市场。
(5)庞大的政府开支与社会性开支,挤压实体经济,同时形成政府的低效,损害生产力,进一步 形成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形成收入性GDP与产出性GDP的非对称性;政府的大量补贴又形成市场CPI与实际CPI的非对称性,不但影响统计的真实性,也不 断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这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6)中国的统计制度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过度而来,在中国复杂的经济结构中,几乎无法反映经济变化的信息,很容易产生统计失真问题。
4. 货币是否超发的问题。目前,中国的M2达120万亿,表面看是货币超发。但从M3或更多的货币层次考察,情况完全不同。美国的M3达到500多万亿人民 币,是中国的3倍,日本达300多万亿人民币,是中国的2倍。从M3以上的层次考察,美国的货币供给更多。中国的货币问题不是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率 问题。“倒三角形”的货币结构表明中国金融体系不稳定,较易发生金融动荡和风险,中国货币层次中,M3以下逐步减少,越距实体经济货币越少,金融对实体经 济的支持小。大量货币呈现高流动性,容易引发通胀。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金的信息化程度低,有效产出率不高。
5.存在对中国的M2/GDP过高的误解。原因主要是中国特殊的货币结构的倒三角形流动性货币结构,决定M2过大,形成M2/GDP过大;中国的GDP与发达国家不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