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到转型的转折点了吗?
在近期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影响下,二季度经济整体表现出弱企稳态势。PMI连续位于枯荣线之上,PPI环比降幅收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商品房销售金额自2014年2月来出现同比转正并上扬,表明“330楼市新政”对房地产销售端的持续拉升作用开始显现。
因此,从经济指标上看,在存在较高基数效应下,二季度的经济增速虽然同比持平,但是环比好于一季度。
全年来看,个人认为,下一步中国的经济走势更有可能是一个“L”型而不是“V”型的复苏,宏观经济逐步企稳,重点需转向微观效率提升。
从中观数据看,6月上旬的电厂煤耗量同比是负增长,降幅较5月有所扩大,主要工业品,如钢材、粗钢、水泥等跌幅进一步扩大,房地产成交的环比也有所走弱,可见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是不牢固的。
从支出法的核算角度看,投资、消费和净出口都难以对后期经济增长构成强劲的拉升。
投资不具备大幅回升的基础,房地产市场短期的回暖目前看难以扭转大周期拐点的到来,制造业仍在深度去产能调结构过程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基建投资的融资约束虽然有所松动。
但难以重走2008年大幅加杠杆的老路;消费呈现渐进式增长;净出口则面临欧元区去杠杆以及日本等主要贸易国复苏之路带来的不确定性。
从目前的趋势看,2016-2020年经济潜在增速大概率会回落到6-6.5%附近。过去依赖人口红利和投资、出口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将告一段落。从影响潜在增速的几大要素看。
资本方面,随着政绩考核机制的变化,地方财政收支的预算硬化,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大幅减少。
劳动力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水平在2010年已达到高峰,进入减少阶段。
技术方面,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国际元,“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过程”中的追赶效应在减弱。
有利的方面是,在政府简政放权改革、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等因素推动下,中国企业家精神在不少行业被激发,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酝酿中。
当前中国经济弱企稳一方面得益于内生的经济活力在逐步释放,另一方面还是与稳增长的政策应对密切相关。
在经济去产能特别是债务去杠杆的过程中,宏观政策应着力防止经济急速下滑、陷入通缩反而使得经济总体的杠杆率进一步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