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稳增长 但更要高质量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新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0%,且连续两个季度增速保持在7.0%,有筑底迹象,但经济下行压力尚存。稳增长仍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巨大而又复杂的国家来说,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稳财政、保就业的重要保障,是顺利实现经济升级转 型的重要前提。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上升,尤其要防止经济出现惯性下滑甚至非正常失速。
但是,稳增长绝非过去的保增长。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同时,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相结合来考虑,力戒“速 度教条”,破除“速度情结”。不能为增长而增长,不能再延续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重总量、轻结构,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国计、轻民生,重经济、 轻社会。在这方面,我们之前吃了太多眼光短浅的苦头,埋下了不少盲目发展的恶果。那些能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高耗能产业、高污染行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至今 仍在阻碍我国经济发展,损耗我们大量的资源,污染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绝不能再走饮鸩止渴的老路。
表面上看,增长只是一个关联数量和速度的经济概念,但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属于经济范畴的增长,就更是如此。经济最终追求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而经济增长,同样有质的规定性。
高质量的增长,首先是经济结构合理的增长。多年来,经济结构不合理、三大产业比例失衡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不过,这一世纪难题近年来正在得到逐步化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自2013年实现首次超过工业之后,近年占比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趋好。
高质量的增长,还体现在区域协调的增长。我国地域广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改变这种状况,亟待改变此前“大水漫灌”的投资发展方式,实现“定向投 资”、“滴水漫灌”的精准施策,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比如把有限的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缺乏的铁路、公路、水利、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 施,以及教育、文化、医疗等有利于消费长期增长和民生持续改善的服务业方面。
高质量的增长,更应是“绿色增长”。“绿色增长”,就是要让GDP有更高的民生温度!此前,我们的GDP在不少地方是“带血的GDP”、“带毒的GDP”和“带霾的GDP”!今后,我们必须追求更和谐、更可持续、人民更有幸福感的经济增长。
高质量的增长,还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经济全球竞争力、扩大中国影响力的需要,是实现中国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稳增长,要稳有质量、高效益的增长。要把低水平、低效益、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尽可能压减下来,把高水平、高效益、高技术的产业搞上去。为此,结构调整的 任务异常艰巨。当前要利用好化解过剩产能之机,下定决心加快结构调整。切忌为了眼前的速度、短期的增长,而盲目增投资,上项目。要在这一轮稳增长中,切实 加快制造业升级步伐,打造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夯实中国由大变强的基础。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资源配置要更多转向第三产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只 有这些支撑实现现代化的几大产业上去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才会得到总体的提高。
总之,我们当前强调的稳增长,早已不是过去单纯的数量和速度概念,它是优质与适量的辩证统一,在我们的发展指标体系中,数量和速度虽说依然重要,但经济增长内在质量的权重正在显著提高,这显然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