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加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如何?对这个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出一个底气十足的答案。
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明确,近两个月我国经济发展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加,有信心、有条件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那么,总理所说的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到底有哪些?
首先,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今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对缓解就业压力贡献最大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至5月,我国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1%,增速比全部投资快0.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高达56.2%,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而在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中,涉及自主创新、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占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月至5月,高技术产业 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3%,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此外,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8.5%,增速比全部投资 低2.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1.9%,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
其次,财政货币政策持续显效。
今年以来,为应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所加大。中央政府不断出台政策以盘活财政存量,并将全国财政赤字率由2014年的 2.1%提高至2015年的2.3%,财政赤字规模扩大至1.62万亿元。这些积极变化有助于缓解基础设施投资减速等下行压力,缓释区域性金融风险。
而央行在这一时段更是频频出手,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流动性。去年11月以来,央行已经连续四次降息和三次降 准,其中今年6月28日更是罕见地同时放出“双降”大招。除此以外,央行还综合运用MLF、PSL、SLF等多种政策工具增加流动性供给。根据《中国人民 银行工作论文》中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企业平均融资成本比去年末下降了30多个基点,比去年同期下降60多个基点。该现象有助于缓解投资和房 地产市场所面临的下行压力。
再次,发展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
目前,中国正处于新旧经济增长引擎转换的“过渡期”。一方面,传统引擎正在寻求新路径持续发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我国装备制造、高 铁等具有技术优势和普遍需求产业的出口潜力,并将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事实上,今年1月至5月,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达13319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 倍。
另一方面,政府正在极力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经济发展“内力”和后劲。
事实上,在政策的支持下,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有望打造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国家工商总局6月12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 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161.9万户,同比增长22.9%,注册资本(金)9.3万亿元,增长45%.而且,部分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李克强总理7月1日 在经合组织总部发言时表示,前5个月,我国网络零售增长38.5%,5月份当月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倍和1.3倍。这意味着,我 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生成。
除了不断为经济增长探索新动力外,中央还重拳出击,有效扼制潜在的金融、经济风险。
针对当前资本市场的波动,有关部门果断出手,在通过降息降准、开展逆回购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同时,鼓励中国证券金融公司大幅增资扩股,并推出暂停IPO等“组合拳”,以稳定市场预期。
这些举措目前已经初见成效。7月9日,资本市场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当日早盘,沪指低开低走,一度失守3400点,随后震荡上行,连续收复3500、 3600、3700点三个关口,大涨近6%,创下6年多来最大单日涨幅,而深成指、创业板指也均大涨。资本市场有望逐步企稳,股市暴跌风险得到遏制。
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正逐步化解。今年,财政部陆续下达了两批规模在万亿元级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并得到银行积极认购,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警报也有望解除。
应当说,中国经济绝非注定疲弱,也不会先验地获得荫庇,下一阶段经济发展趋势如何还取决于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落实效果。可以预期,随着前期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政策和改革措施效果的进一步显现,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仍将不断增加,下半年有望延续近期的回暖态势。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