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娱乐业通过"回转式"造型模式挖掘中国市场潜力
上世纪90年代,韩流正式入侵中国内地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韩国娱乐产业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运作机制,而中国市场也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上周末,韩国人气组合Super Junior在首都体育馆举办了他们的演唱会。演唱会前期并没有做任何宣传,门票照样在几个小时之内被抢购一空。
与其说是Super Junior太火,不如说是韩国娱乐产业太善于造星。韩国的明星制造过程与普通产品从选料、加工、成品、检验合格到营销、交易、确立品牌效应的过程完全一致。经纪公司首先对市场进行明确的定位,其次通过选秀方式挑选符合定位且具有潜力的苗子,然后签约成为练习生。练习生需要经过2-10年的培训,经过50%-80%的高淘汰率优胜劣汰。在培训期间公司将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甚至更多,对练习生进行包括舞蹈、声乐、表演、造型等全方位包装。
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的潜力被不断挖掘,韩国娱乐产业已不满足于仅仅把本土艺人引进中国,更热衷于“回转式”造星模式。即挑选中国新人入韩以韩式造星流程打造他们,而后再推入中国市场。
去年,韩国娱乐工厂SM Entertainmen在北京“鸟巢”举办了SM家族演唱会,超过5万人来到现场观看。旗下艺人包括f(x)队长宋茜、SJ-M团员周觅、EXO-M组合中的鹿晗、吴亦凡等多位中国明星也让人看到了韩国制造的中国明星在国内巨大的号召力。
然而如果这些歌手没有被韩国经纪公司选中,而是在本土以中国造星模式发展,结果又会如何?悉数当下能在流行乐市场上真正站住脚的内地歌手,大多是在音乐圈闯荡多年极具号召力的老牌歌手,而通过选秀或其他形式为人所知的新面孔却大多只是昙花一现,无论是专辑销量还是演唱会票房,都无法跟海外新人匹敌。
是我们缺乏能歌善舞者,还是我们的造星产业存在弊端?对于国有剧院团来说,签进来的歌手大多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拎上舞台就能唱,完全靠嗓子,因而并没有考虑是否需要高水准的制作营销。对于民营经纪公司来说,在演出市场持续收缩的大环境下,由于缺乏资金,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将这个烧钱的行业进行到底。而对于大型演艺企业,虽然他们财力雄厚,但是却没有把钱花在造星上,大多用在了大型文化活动的创作与生产中。
据悉,韩国明星的制作和经纪约大多签在大规模的演出公司,而内地不少流行歌手的经纪权却大都掌握在自己的亲朋好友手中,缺乏专业化团队的精良制作与包装,最终使演出产品推广、整体质量大打折扣。
与其说一场演唱会让人们了解到韩流来势有多凶猛,不如说是我们薄弱的流行乐市场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所以当人们对韩国成熟的造星机制羡煞不已、对韩国长腿欧爸们花痴泛滥时,我们难道只能将这块市场拱手让出?
(来源: 北京商报 )
更多审计风险事件内容请关注鼎信诺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