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荒”来袭再揭我国乳业之痛
近来,各地的奶制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排队买奶、断货等现象。表面上看,这是今年持续高温造成奶牛发病率升高、大量奶牛流产、产奶下降所致,但是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奶业格局造成的:一家一户散养奶牛为主,不能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不具备抗风险能力。
“奶荒”来了
平时1.6元/袋的鲜奶,现在基本都是1.9元/袋,以前有好几个品牌,现在只有一个品牌,而且也只有几袋奶。这是记者在北京房山华冠超市看到的情形。
“现在不知怎么回事,近期不但价格上涨了,而且鲜奶忽然货源紧俏起来了,常常进不到货,平时卖得最多的是蒙牛和伊利的,现在没货了,只有几袋三元的了。”华冠超市理货员告诉记者。
记者又到北京其他超市采访,看到的情形也与之相仿。据报道,其他一些城市也都出现了奶价上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断货、排队领票买奶的现象。
在济南一些大型超市,250毫升包装的蒙牛纯牛奶价格,售价为2.9元/袋,而前几个月售价为2.7元/袋;12包一箱的蒙牛高端液态奶品牌特仑苏售价为62元,以前为59元。在杭州乐购区、欧尚、世纪联华等多家大型连锁超市,袋装常温鲜奶常常处于断货状态;在郑州,鲜奶也常常处于断货状态,为了维持秩序,一些超市往往要求买奶的顾客要先排队,拿号买奶,有时排了队也不一定买得到奶,为了买几袋奶要折腾一个下午……
与超市奶供货不足相对应的是,一些奶企纷纷到各地奶场抢奶。
“从今年开始,奶价就不断上涨,以前是每吨20元、30元幅度缓慢上涨,但近一个月涨价很快,甚至于客户主动提出,‘只要能保证奶源供应,每吨可加价500元!’”北京房山区一个规模不大的奶牛场场主告诉记者。6月份每公斤鲜奶才3.94元,现在收购价已达到了5元左右。
在浙江金华市的一康奶牛场,该单位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前几天一个供应学生奶的企业负责人找到他,开口就说,“只要能保障奶源供应,价格由你定。”但他自己奶场的奶只能供两家企业,其他找他签约的企业,也只能是婉言谢绝。一些奶业巨头也加入了抢奶的行列。10月17日,蒙牛的高管就召集了浙江金华10多家奶场的负责人开会,希望能与这些奶牛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蒙牛在金华建有9亿元的乳制口加工项目,已正式投产,一期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6.8万吨。
一些政府部门及协会组织发布的信息也预示着,一场“奶荒”正风雨欲来。
山东省畜牧协会奶业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志民告诉记者:“目前奶源供应确实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缺口大约在30%左右,不仅是山东,奶源供应不足,这个现象全国存在。”
“今年7、8月份数据显示,原奶产量比平常下降了2/3。”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亦告诉记者:我国进入7月后,原奶供应变得异常紧张,奶价大幅上涨,国内奶价已经相当于瑞典的价格了,成为世界第二高的奶价国家。在此之前,中国的奶价在全球排名一直在第4位左右徘徊。
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月第二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68元/公斤,比第一周上涨了0.5%,同比上涨12.2%。
中金公司也曾在其发布的研报中称:为了应对成本上涨,国内乳制品业有可能提价10%左右,原奶价格受益于乳制品提价,将在四季度开始上涨。
高温只是表面诱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的奶荒呢?
“我想主要是今年夏季的高温引起的。”北京房山区上述那家奶牛场场主告诉记者。今年夏季持续高温,而奶牛是怕热不怕冷,由于高温致使一些怀孕奶牛流产,发病率升高,产奶量下降。他家养了50头奶牛,怀孕奶牛有13头,但有六头流产了,没有生病的奶牛产奶量也是普遍下降,最少时一头奶牛一天只能产奶十五六斤,现在产奶量虽有所恢复,但一天也只是20斤左右,而如果正常产奶,一天一头奶牛可产26斤至30斤左右。9月份时,他把12头奶牛催肥当肉牛卖了。
那么,这位场主的说法是否具有代表性呢?
浙江上述一康奶牛场负表人也表示,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导致他家农场奶牛的流产率高达40%,奶牛最适宜的产奶温度为4℃至20℃,但持续又热又湿的高温导致单头奶牛产奶量普遍下降了30%。他家奶牛场正常的情况下产奶量为一天20吨,而现在还不足14吨。
“今年的高温和潮湿的天气造成了奶牛普遍发病率升高和产奶量下降。”浙江金华市畜牧兽医局产业发展科科长高士寅表示。
浙江省畜牧兽医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最近5年来,浙江全省存栏200头至400头的奶牛场关闭了10家,存栏400头至800头的奶牛场已有3家关闭;存栏1000头以上的奶牛场已有2家关闭。全省减少存栏奶牛高达6000头以上,目前杭州存栏奶牛数为9000头,与奶牛存栏高峰18000头相比,已下降了一半。浙江省奶牛存栏数目下降了一半,而市场对奶的需求却又是有增无减,这预示着“奶荒”形势严峻。不仅是浙江形势严峻,全国亦然。
宋亮亦指出,7、8月份以来,由于连续潮湿高温造成原奶比平常下降了2/3,又加之去年旱情导致部分奶农宰杀了大量奶牛,从而影响到了原奶的供应。
“除了自然天气的影响外,政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张志民告诉记者。9月底,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加强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该公告明确规定,禁止进口大包装婴儿奶粉到国内分装。而我国的乳品饮料原料基本上全是低廉的大包装进口奶粉还原加工制作的,这个规定一出,没有了进口奶粉,乳品企业只得用国内产的原生奶加工。这无形当中增加了原奶的需求量。另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奶品出口大国遭遇了旱情,产量降低,进口奶粉数量大幅度减少,这对于目前的“奶荒”无异于雪上加霜。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也表示,导致目前奶荒一方面是从新西兰进口奶粉受到了限制,受高温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原奶产量大幅下降;而另一方面由于奶粉的刚性需求,随着国家的整治,三聚氰胺对人们的负面阴影渐渐淡去,刚性需求逐步恢复正常,多重因素叠加从而导致了目前原奶供应紧张。
在郑州惠济区众人奶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高军卫看来,“无论高温气候原因,还是政策因素,都是导致‘奶荒’的偶发性因素。其实,在‘奶荒’背后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那么,这一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张志民更是进一步道出了其中奥秘。
“关键是我国奶业体制产业链不合理造成的,目前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小区奶。”张志民说。我国70%的生奶来源于小区奶,而小区奶相对应的是散户养殖。三聚氰胺事件后,为加强管理,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奶站需由合作社管理运营,小区奶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合作社体制。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改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只是换了个牌子而已。挤奶厅由合作社负责掌控,但合作社很少养奶牛,甚至根本不养奶牛,奶农与合作社没有经济共享的机制,合作社自然不会花力气推广先进养殖技术,甚至于还会想方设法多从奶农那里赚取更多利益。而奶农规模较小,自然是没有实力引进先进养殖技术。所以,一遇到高温等自然气候变化,奶农就无以应对,只能是杀牛了。
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也印证了以上说法,尽管目前奶涨价了,但落到奶农身上的利益却没有多多少,多被中间环节赚走了,比如奶站收购鲜奶的价格每公斤为3.4元左右,而奶站卖给乳品企业的每公斤为3.8元左右,过一道手,就赚取了4毛的差价。
由于合作社徒有虚名,无法维护奶农的利益,也不能真正为奶农提供有价值的市场行情信息。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后,奶品需求下降,价格走低,奶农觉得养牛无利可图,纷纷把奶牛催肥当肉牛卖了。其实,三聚氰胺对奶需求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影响一过,奶的刚性需求即会恢复,奶价就会上涨,但奶农却不可能有这方面的市场前瞻意识,即使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奶农是小户养殖,资本很少,在奶便宜时也难以做到不杀牛卖肉。故而,造成了今天的“奶荒”。其实,我国奶业的发展规律就是牛奶便宜了就大规模杀牛,一两年后就出现了“奶荒”,奶价上涨,奶农又盲目大规模养奶牛,奶牛过剩,奶价大跌,奶农就杀牛卖肉。我国奶业就在一波又一波的生死轮回中起起伏伏。
那么,我国奶业如何才能摆脱目前这种生死轮回的怪圈呢?
奶业出路
据了解,工信部正在酝酿一个对全行业影响巨大的政策,即正在编制的国内婴幼儿奶粉行业重组方案。据媒体披露,在这份《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中规划:第一阶段为摸底调查;第二阶段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企业,前10家国内品牌集中度达到65%;到2018年底第三阶段工作完成,形成3-5家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最终配方奶粉企业整合到50家左右。
“其实,我国奶业面临着的问题就是谁来养牛的问题。”这是业内共识。可惜这个问题争论了多年,至今没有一个结论。
早在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中要求“2011年底,乳制品生产企业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这一规定遭到了众多奶品加工企业的抵制,特别是一些奶业巨头。要达到70%的自产奶,根本难以做到,一方面是负担不起如此高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特大的奶场,用地、环境也是个不好办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奶场过大,密度过高,奶牛容易生病,疫情一传播开,就是灭顶之灾。后来争论的结果就是把自建调整为可控,即由产业链上专业做牧场的来提供奶源。
“专业化分工的好处是能做到精细化管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奶场都是由专业企业来做,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管,对奶源质量能起到保障和控制的作用。”乳业分析师宋亮如是表示。
王丁棉也指出:“说到专业分工,养牛本身也应该专业化管理。”但现状是专业化奶场占总奶源的份额不到5%,80%的奶源来自于农户散养,及小规模的养殖场。
无论专业化分工还是奶品加工企业自建奶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从奶源上控制质量。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以家庭为基础、以合作社为主导的奶业产业链是世界乳业解决奶源质量问题的较为有效的措施。”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教授告诉记者。比如荷兰,奶农以家庭为基础,自下而上组织成合作社,以投票的方式选举出合作社的领导,合作社投资往往建有乳品生产、加工、甚至于销售等生产企业,乳业公司的高管也是由奶农代表组成的薪酬委员会任免。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奶农既是奶源提供者,又是奶制品生产加工的参与者,更是整个产业链的所有者。资料显示,全球最大的6家乳品企业,有3家是这种运行模式。
“如果哪位奶农提供的奶源不合格,就将被清出合作社。在这种体制下,奶源质量相当可靠,不合格率极低,发生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件更是微乎其微,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并降低了监管成本。”苏勇说。
但我国奶业巨头是靠收购散养的奶源起家成长起来的,在现行的格局下,如何建立合作社成员当家做主的奶业产业链,仍是一个争论不休、难以解决的难题。(本报记者邓大洪)
来源:中国商报
更多审计风险事件内容请关注鼎信诺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