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注册码管理 登录

文章介绍News Introduction

行业新闻 更新快报 公告提示 审计风险与财经聚焦 FAQ 社区之星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公司新闻

新常态下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困境及对策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审计风险与财经聚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据统计表明,我国贸易出口总额从 2000年的2492亿美元飙升到2014年的23427亿美元,中国贸易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9%上升到2014的 12.2%,继续保持第一大出口国地位。我国凭借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依托不断扩张的国际市场空间,一方面使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经济得到 了飞速的发展,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对国际市场需求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存度从加 入世贸以后出现爆发式上升,最高2007年达到43%,而当时世界平均水平为27%。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之后,国外需求的变化使我国的大规模出口难以被消化,进而导致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那么,如何在新的外部环境下继续发挥出口和国际收 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规模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全球总需求不振以及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对外贸易的 状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第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持续改善。资源型产品出口增速减慢;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放缓;技术含量与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 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本稳定;一般贸易比重提升,加工贸易增长放缓。第二,我国出口贸易市场过于集中没有得到缓解。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多集中于亚洲、欧洲和 北美,主要包括美国、欧盟、东盟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这些国家和地区所占比重达64.2%。我国出口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加剧市场风险,存在贸 易增长的不稳定性。第三,外资企业出口占总出口份额的比例偏高,但在逐步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贸易出口的生力军,特别是在加入世 贸组织之后,外资企业出口更是迅速增长,远高于国有企业所占比例。但随着我国近年出口增速的放缓,外资企业出口占比有所下降。
其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双向投资规模差距逐渐缩小,表现为“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的具体趋势。第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即将超越外商 投资规模,要充分考虑国内的过剩产能与国外需求的契合与匹配,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中参与资源配置。欧洲、中东和亚洲等地区巨大的基础设施 建设需求和潜力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亚投行”的设立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第二, 在经济增长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吸收外资整体态势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的特点。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吸收外资普遍下降的趋势相比,我国吸 引外资规模呈现小幅正增长,表现良好;对于吸引外资的结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明显减少,其中高端制造业引资规模提高,而第三产业的外资开放程度进 一步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将制定全面的改革措施,改善投资软环境、鼓励创新投资等等。
再次,我国对外贸易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已经逐渐削弱,而成本比较优势削弱源于劳动力和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第一,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削弱的最 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是由于以往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的计生政 策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口红利不断降低,进而形成了对劳动力供给的约束。第二,原材料与能源价格的上升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的低成本比较优势。 一方面,过往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大了资源市场的需求规模;另一方面,则是我国自然资源供给有限,资源的硬约束限制了资源市场的供给规模。与此同时,国家资源 性企业整合的预期将使得未来资源垄断进一步加剧,进而抬高资源供给的成本。近年来,受制于逐渐抬高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开始 逐步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
最后,经济新常态要求我国的对外经济寻找新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依靠廉价要素成本获得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已经逐渐消失,房地产 行业和制造业的大规模投资将难以维系经济的健康增长,因此,我国为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的国家战略,需要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的协同发展,强化以“互联网+”概念为代表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核心作用,使传统产业逐渐过渡到中高端产业,营造和谐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 励创新创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应解决方案
第一,我国应加快推进和完善“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的同步发展。对于吸引外资,通过国内平台环境的建设,利用内需吸引全球先进的人力资 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要在保证整体规模稳中有增的基础上,优化外资结构,并努力营造和谐的投资软环境;对于对外投资,要依托国内市场和出口导向战略中 掌握的核心资源,在全球广泛配置可以吸收和利用的上述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和资本。要充分考虑国内的过剩产能,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亚投行”,积极实 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我国应加快金融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融合,培育外需新的增长极。首先,通过稳定人民币币值,可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降低外贸企业汇率暴露风险,从而 起到扩展贸易的作用,同时还能减缓中国美元外汇资产累积的资产价格风险;其次,实施人民币“走出去”战略,在充分研究贸易伙伴货币币值风险的基础上,加大 人民币与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一些贸易伙伴的货币互换。人民币币值稳定和人民币“走出去”战略有利于实现金融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 对外贸易的增长,发挥金融促进贸易的作用。
第三,我国应推进新比较优势的塑造与培育。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的逐渐消失使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当前,我们应当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将以往对数量和规模的追求转化为对质量和效益的追求,着力推进转型优化和增质益效,塑造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具体而言:一要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 业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二要降低企业成本,大力增质益效;三要提高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四要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