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注册码管理 登录

文章介绍News Introduction

行业新闻 更新快报 公告提示 审计风险与财经聚焦 FAQ 社区之星 联系我们 诚聘英才 公司新闻

加工能力盲目扩大,国内糖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审计风险与财经聚焦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3年6月末,中国制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296家。另据中国糖业协会公布,我国原糖年加工能力已由2010年的300万吨,扩大到近700多万吨。另外还有新的原糖加工企业在筹划。截至今年7月份,2012/13榨季原糖加工企业共生产精炼糖183万吨。为避免产能严重过剩,遏制企业盲目发展,今年8月15日,中国糖业协会发出《关于防止盲目扩大原糖加工产能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原糖加工产能。

 

  此外,记者了解到,国内原糖产能的骤增,并没能如期给糖企带来可观的利润。相反,在2012/13榨季,广西、云南、海南、黑龙江等多地的糖业企业面临全线亏损,整个行业陷入经营困境。如何冲破迷局,寻找到转型升级良方,成为众糖企关注的焦点。

 

  利润的诱惑

 

  据了解,在2010/11榨季以前,国内食糖供应量的60%都来自广西。2009/10榨季我国食糖进口量为147.7万吨,与2008/09榨季相比增加了44.4万吨,增幅42.92%。随着国际市场原糖产量的增长,国内外糖价差的拉大,进口量增长的幅度更大。2010/11开始后的三个榨季,国内食糖进口量水平分别达到207万吨、426万吨和320万吨预估。据中糖协提供的数据,长期以来,我国原糖年加工能力都在300万吨左右,但由于2010年之后,国内外原糖价格差持续增大,使用进口糖加工生产,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收获更高的利润,因此许多糖企上马,加工产能投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在高利润的刺激下,众多原糖加工产能盲目上马,结果就是这些加工业逐渐发展成产能过剩的行业。但许多企业由于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即使是进口利润已经不再可观,它们也会选择充分利用配额进口原糖,甚至在配额外进口,以此摊低工厂固定成本带来的损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近年来国内食糖进口量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控制原糖产能的必要性,今年8月15日,中国糖业协会发出《关于防止盲目扩大原糖加工产能的通知》。通知称,近年来,我国糖业出现了盲目投资,扩大原糖产能现象,原糖加工能力增幅较快。据中糖协统计,我国原糖年加工能力已由2010年的300万吨,扩大到近700多万吨,还有新的原糖加工企业在筹划。为遏制盲目发展势头,避免产能严重过剩,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保证我国糖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要求严格控制原糖加工产能:根据国家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原糖加工项目及日处理甘蔗5000吨、日处理甜菜3000吨以下的新建食糖生产线项目”属国家产业政策“限制类,禁止投资项目”。

 

  中糖协指出,一些企业纷纷投资新建以进口原糖为原料的加工厂,致使我国原糖加工能力大幅增加,同时使我国制糖产业结构失衡,其危害一是导致原糖加工行业恶性竞争;二是影响国内糖业产业安全。

 

  糖业谋求转型良方

 

  广西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食糖主产区,年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制糖业多项标准均走在国内同行前列。但业内人士透露,2012/13榨季,广西将有约六成制糖企业面临亏损局面。广西糖业协会理事长农光预计称,本榨季亏损总额约在30亿元左右。广西尚且如此,其他产区的情况可见一斑。

 

  国内企业亏损的一大主因,就是在大量涌进国内市场的进口低价原糖面前,毫无招架能力。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我国存在良种缺乏、水利基础设施滞后及先天自然条件限制等客观原因,致使我国生产食糖的主要原料—甘蔗的种植成本远高于国际水平。据了解,甘蔗的成本占到制糖总成本的70%以上,我国广西等产区的甘蔗收购价在450元/吨以上,而印度、巴西等国糖料蔗成本换算成人民币后,不足300元/吨。

 

  国内糖企要生存,必须转型升级,降低原料成本。中国糖业协会在8月发出的《关于防止盲目扩大原糖加工产能的通知》中指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企业管理,提高行业综合实力。制糖企业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利用国家现有政策和《规划》精神,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糖料生产、食糖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行业综合竞争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要发展国内糖业,实现甘蔗种植规模化是必由之路。据海南省糖业协会提供资料,2012/13榨季海南省甘蔗亩产创历史性新高,达到4.7吨,这首先要归功于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所起的带动作用。(作者:沈娟)

 

来源:国际商报

 更多审计风险事件内容请关注鼎信诺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