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服务业如何突围?
生活性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作为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购买者生活中(非生产中)的各种需求。生活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业、住宿业、家政服务业、洗染业、美容美发业、沐浴业、人像摄影业、维修服务业和再生资源回收业等服务业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现实需要,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和谐。
拉内需促就业
一是拉动内需促消费。2010年全国生活性服务业总收入34910.5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98万亿元)的22%。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意味着第三产业产值的社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得以提升,对国民经济结构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010年全国生活性服务业产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万亿元)的比重为9%。按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5%即可成为支柱产业的国际惯例,生活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
二是扩大社会就业。生活性服务业是我国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生活性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门槛低,可以吸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就业,甚至可以吸纳部分残疾人就业(如盲人按摩),实现再就业周期短,返乡农民工、城市下岗工人经过一两个月的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工作;沐浴业、美容美发业、餐饮业就业岗位密集度高,如同样营业面积的沐浴企业所需就业岗位数是旅游酒店的2.5倍(如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的大型浴场一般需要员工1000人,同样面积酒店的员工数约为400人);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岗位数目前仍在不断扩大,餐饮业、沐浴业等专业人才供不应求。2010年全国生活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7298万,占全国从业总人数(7.7995亿人)的9%,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支撑。
面临五大难题
一是社会认知观念偏颇。在生活性服务业各业态中,除住宿餐饮业被人们视为独立行业外,其余家政服务业、洗染业、美容美发业、沐浴业、人像摄影业、维修服务业和废旧回收业在社会上尚未形成独立行业意识,甚至对于其中一些行业持有偏见。如长期以来公众普遍对沐浴业认知度低,甚至部分人把沐浴行业与色情服务联系在一起。
二是经营成本显著上升。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肉、菜、米、面、油等农副产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部分城市水价抬升,直接给生活性服务企业运营造成很大压力。随着生活性服务业用工量不断增加,生活性服务业出现招工难,从业人员工资不断上涨,企业为员工依法缴纳的社保基金支出也大幅增长,企业人工成本大幅攀升。
三是专业人才队伍薄弱。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人员短缺、人员流动性过高依然是影响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全国餐饮从业人员超过2200万人,但获得职业经理人资格的管理者不足万人,其他生活性服务行业专业人才更显匮乏。近年餐饮、沐浴、美容美发等行业快速发展,对专业技工和管理人员需求旺盛,生活性服务业专业人才流动性显著增强,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现的“招工荒”波及生活性服务业,“招工难”成为企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四是学科建设概念朦胧。生活性服务业学科建设理论几乎为空白。除餐饮业、家政服务有少数院校开设本科专业外,其余生活性服务行业几乎没有正规院校开设学科专业,生活性服务企业用工主要靠企业自行培训上岗。
五是税负过重,贷款困难。服务业营业税弊端明显,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一是服务业营业税的税负平均比工业增值税要高,不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利于服务品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重组;三是营业税出口不退税,而增值税出口可以全额退税,尽管目前营业税中有一部分是出口免税,但免税与退税仍差别很大;四是生活性服务业营业税率高于其他服务行业,生活性服务业税率为5%,而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营业税税率均为3%,生活性服务企业相对成本过高。
加强行业管理刻不容缓
首先,要加强服务行业规划。各级政府应抓紧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主要目标,积极并实事求是地制定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重点,优化网点布局,逐步形成覆盖面广、结构合理、便利安全的生活服务网络体系。
其次,要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年11月采用)中把家庭服务、洗浴服务列为居民服务业的行业属性,各级政府要将家庭服务、洗浴服务归属于商务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正确处理好加强行业管理与促进行业发展的关系。
再次,要制定复合扶持政策。力争2012年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
最后,要重视推进学科建设。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与商务部研究院每年可举办中国服务业发展论坛,邀请官产学研共同探讨,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撰写服务贸易学科建设论文,界定服务贸易的概念(可考虑拓展服务贸易概念外延,使之不仅指国际服务贸易,还包括国内服务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统称为国际服务贸易),探讨服务贸易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定位、学科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研讨会形成综合成果,报教育部学科建设主管司局,争取教育部将服务贸易学纳入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国际商报
更多审计风险事件内容请关注鼎信诺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