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 让房地产回归建筑本身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狂飙始于二十多年前的“南巡”之后。回望那个年代,我们似乎还能感受到深圳、海南的建筑工地上扑面的热浪。而地产思想家冯仑一句“野蛮生长”则无意间成为了过去20年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精当注解。“野蛮”二字道出了行业发展的迅猛、躁动、无序和非理性。
也许,在那个年代,这种野蛮同样也代表了一种增长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代表了某种先进的生产力。但在今天,这种“野蛮的力量”显然已经无法再持续。无论业界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走势持何种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房地产已经结束了以“野蛮生长”为特质的“黄金期”。
中国房地产行业“野蛮生长”的岁月,也正是建筑部品行业发展的黄金期。同样,伴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又一次转型升级,整个建筑部品行业也在发生着许多深刻的变化。
产业化“筚路”
20年中,中国房地产行业产业化的步伐已经迈出。而在国家产业政策层面,产业化也早已被定为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
前不久,酝酿多时的远大集团“世界第一高楼”启动开工,探索以“搭积木”的方式造楼。而“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多年来也一直是万科掌门人王石最宏大的梦想。万科在自己的住宅实验中心,已将王石的理念转化成了产品。而这些都向建筑部品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整个房地产产业链的整合也成为了趋势。一方面,通过项目开发,带动设计单位、施工总包、部品生产等上下游企业,共同迈进;另一方面,集团采购、战略合作、异业联姻等模式,越来越明显。大型企业带动了小范围内的产业链整合。
而作为住宅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精装修也在短短一两年里成为了圈里炙手可热的话题。毫无疑问,对行业来说,很多问题在实践中开始清晰起来,住宅产业化的实施深度也得到了拓展;无论是对于地产商还是建筑部品商来说,只要略有思考,便会感受到行业转型的危机,认识到实践产业化的重要性。
然而,正如远大“天空之城”多舛的命运,房地产行业的产业化之路也并不平坦。
以产业化的先行者万科为例。首个全钢筋混凝土预制结构技术项目金色雅筑曾接连出现质量问题。
在产业化的另一个重要领域——精装修环节,万科也是状况不断。接连发生的“毒地板门”、“纸装修门”等精装质量问题让万科焦头烂额。
无疑,房地产行业的产业化需要开发商、设计单位以及包括建筑商、部品商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的共同配合,而并非一家或几家企业可以达成。作为行业领头羊和先行者,万科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也有些步履蹒跚。
在欧洲和美日等发达国家,住宅产业化是一个成熟而庞大的市场。从混凝土构件和制品、轻质板材、室内外装修,到安装这些制品的设备,品种达几万种,而几万种的产品都是分别由不同的设备提供商生产。
而在日本,建筑工人已经与其他工业产业的工人区别不大,每个建筑商手下都是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这些建筑工人入行前,必须经过两年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才有资格进入工地。
反观国内的建筑业,工人进入门槛低,各方面要求不高,低学历、低技术的“农民工”几乎成了这个行业的主要从业人群;而部品行业从整体上来说,则几乎是中国低端制造业的代表,无论是在技术、管理还是在与在开发商的深度合作方面,要应对房地产产业化的挑战,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一家卫浴厂商曾不无感慨地对笔者说,对于工程市场的迅速崛起,他们面临着销售模式、产品类型、营销渠道、质量控制等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这堪比一场革命,谁能顺应这场革命,谁就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占得先机。
转型升级之痛
当我们把房地产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时,才尴尬地发现,这个“支柱产业”背后却是一个极为庞大的低端制造业——建筑部品业。庞大而低端——这似乎是对中国经济“奇迹”全部真相的一个绝妙隐喻。而政府整治房地产业痼疾时的进退失据,也往往源自对这个庞大而脆弱的低端制造业的投鼠忌器——房地产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将直接影响其庞大的上下游产业,从而危及整个中国经济。
显然,这样一个行业的产业升级是艰难的,也是紧迫的。从钢铁、水泥、玻璃等基础建材到陶瓷洁具、地板、门窗、五金等装修装饰材料,再到建筑施工、装饰装修行业,除了少数绿色建材、新型建材外,整个建筑部品业要么是污染大、能耗高、产能过剩、附加值低的低端制造业;要么是从业者素质不高、整体技术水平落后的低端加工业。
正如开篇所述,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强力拉动了一个同样高速发展的建筑部品业。同时,房地产粗放式发展方式的烙印也深深打在了建筑部品业的身上。这样的行业现状不但无法支撑中国房地产的转型升级,甚至连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将成为问题。
回归建筑本身
然而,建筑部品业在同样背负“野蛮生长”原罪的同时,却从未真正共享过房地产行业的荣光。首先,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从来都是建筑部品行业不敢奢望的。其次,那些衣着光鲜、非富即贵的房地产开发商不是媒体宠儿便是意见公知或者人生导师,其在聚光灯下靓丽的商业人生引人艳羡。而建筑部品商则更多是草根出身,这些当年的包工头、泥瓦匠、水暖工虽然最终凭借吃苦耐劳和拼搏精神成功逆袭,但在房地产圈却依然是一个边缘群体。甚至在媒体报道方面,建筑部品也往往都位于边缘版面,建筑部品业也一直缺乏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由于房地产行业拥有类金融等许多庞杂的属性,行业关注更多的是房价、政策、土地(地王)、金融等“大话题”,至于怎么盖房子是无法与上面的话题相提并论的。然而,房子无疑是房地产行业的最终目的和产品,“盖房子”无疑是对房地产行业最简单、最直接的概括。一个几乎不重视自己产品的行业,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一个健康和可持续的行业。也无怪乎,建筑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各种“质量门”屡禁不止了。这种浮躁的行业氛围显然是行业“野蛮生长”的症状之一。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可喜的变化。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升级的开始,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理性,建筑本身开始进入主流话语体系。绿色建筑、智能建筑、被动建筑、精装修、产业化也开始成为行业议论的话题。这也许尚不能成为房地产行业的主流,但无疑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趋势。
而房地产行业在这个意义上的升级,其实更是一种回归,一种救赎。一种让房地产行业重返最初目的的回归,一种对曾经“野蛮生长”的救赎。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李鹏
更多审计风险事件内容请关注鼎信诺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软件……